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分类信息 > 唐山同城活动 > 驴友|活动|聚会
浅议珐琅器在清朝的发展
删除信息打印此文 发布时间:2013/4/1 14:36:17 | 人查看

珐琅器是中国清代尊贵的宫廷用器,不仅是紫禁城各大宫殿上重要的陈设器,也是内廷于庆典、祭祀、赏赐中唯独皇帝才能御用的器具。避暑山庄博物馆里陈列着大批珍贵的珐琅文物,并也占有相当的重要位置。本文就此对珐琅器的起源,在康、雍、乾三朝的工艺发展加以初步探讨。
一、珐琅缘何来到中国
追溯珐琅器的渊源,这种金胎嵌彩、缤纷莹透的精致工艺却是西方的舶来品。大量的文献史实证明:西亚的两河流域仅是珐琅工艺的第二故乡,其真正的发源地应在东罗马的拜占庭帝国。
在我国明代初期,一位名叫曹昭的学者编著的一本《格古要论》中,记载了这一事情。其“窑器论”一文写道:“大食窑,以铜作身,用药烧成五色花者,与佛朗嵌相似……又谓鬼国窑。”句中“佛朗”一词即是“珐琅”,乃唐宋以来中国对东罗马帝国的称谓。由此也可知掐丝珐琅工艺的确源自东罗马帝国,且有成器于明代以前流入我国。
前文所提“大食”,是中国古代对阿拉伯地区穆斯林的泛称。故“大食窑”便是指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的烧造之器。结合现存元代珐琅器,分析曹昭所记,其“大食窑”亦为珐琅工艺。然而不同之处在于,“大食窑”属“錾胎珐琅”,而曹昭之前知晓的“佛朗嵌”是“掐丝珐琅”。“掐丝”与“錾胎”是珐琅器胎体纹饰制作的两种不同工艺。倘若不是仔细对比,两种方法烧出的珐琅成品几乎无异。曹昭在此能明确区分出掐丝与錾胎的不同,足见其观察细致入微。
   珐琅工艺历史悠久,但《格古要论》中并没有指明“佛朗嵌”的来历,也没有记录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与途径。经过大量历史文物的比对,中国珐琅工艺的历史始自元代。据史料记载:公元13世纪下半叶,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其后为了肃清政敌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lá)子模,便借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此次西征,前后历经四十多年,席卷了欧亚大陆。蒙古铁骑势不可当,所经之处生灵涂炭。在野蛮的征战中,只有技术工匠可幸免于难。蒙古统治者把俘虏的专业技术工匠作为工奴,分别输往后方,专为贵族生产豪华奢侈的日用品。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的金属胎珐琅制品,也自然成为蒙元贵族的重要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掌握烧造“大食窑”器技艺的阿拉伯工匠也就随之来到中国,并带来了纯正浓艳的珐琅釉料。
    蒙元于公元1279年攻克南宋,一统江山,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国土面积极大的元帝国。随着元初水陆交通的开拓,中国人与西亚、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商贸日益频繁。当时,大都、泉州、广州、杭州等地聚居着来自不同国家且身怀绝技的手工业者,他们毫不保留地传授着本国技艺,并与中国工匠们一同设计创造。至此,珐琅器及其制造工艺最终传入中国。现藏于博物馆的“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就是那一时期的真实写照。
二、珐琅工艺的制作及种类
珐琅英文名叫“enamel”,在南方俗称“烧青”,在北方俗称“烧蓝”,是一种复合性材质, 由多种矿物质熔炼而成,主要有石英、长石、硼砂和氟化物等为基本原料,经过粉碎研磨后再填于金、银、铜瓷等器胎上在摄氏850至900度的窑中反复多次高温烧结,最后出炉一件精美的珐琅艺术品。明早期至景泰年间(1450—1456年),掐丝珐琅工艺发展到了历史的一个顶峰。所谓“釉色齐备,金光灿烂,细润可爱”,那神秘幽亮的蓝色基调,使之成为明一代的御用珍玩,古都北京正是景泰蓝技术的发源地。“景泰蓝”之名也随之声名远播。
珐琅器的制作是集冶金、铸造、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工艺过程。珐琅器的品种是按照制作工艺来分的,主要有:铜胎掐丝珐琅器、画珐琅器、錾胎珐琅器等几个品种。它们虽然都属珐琅系列,但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则各不相同。在制作方面广东以画珐琅为主、北京以掐丝珐琅为主,南北各具特色。珐琅制品在清康、雍、乾三代曾达到鼎盛,后历经晚清国衰、民国战乱、文革摧残,渐趋稀少。
三、珐琅工艺在康、雍、乾三朝的发展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其色彩以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色调统一、装饰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
清代珐琅工艺与明代珐琅工艺宫中制作大有不同,种类和工艺较明代都有了很大发展。清康熙朝时,由于康熙帝本人对艺术品的制造有着浓厚兴趣,所以珐琅工艺也在此时突飞猛进。除了彩釉比明代更加鲜艳外,明代烧蓝后所遗留的砂眼多、填料不满、缺乏光泽的弊病也得到有效解决。这也是我们鉴别清代与清以前器物的重点之一。器物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但表现不如明代生动活泼,图案格式化感很强。器物镀金部分的金水较明代薄。造型品种也更加多样,有典章用具,如澹泊敬诚殿里的甪端、珐琅展里的香筒、太平有象;取暖用品,如地炉、熏炉、手炉;宗教用具,如佛塔、坛城;生活用品;陵寝祭祀用品等,生前身后,无所不及。
掐丝珐琅在三种工艺中较为罕见和复杂,是一种独特的金属工艺。它是在金、铜胎上以金丝或铜丝掐出图案,填上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之后经焙烧、研磨、镀金等多道工序而成。随着清代金属掐丝水平的提高,极细的铜线在工匠手中屈伸自如,像龙、螭(chī)、夔(kuí)、凤等纹样都可以用双钩线的方法表现出来,凸显细腻。康熙朝珐琅工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期、中期和晚期。
早期生产细丝粗釉器,掐丝潦草,釉色灰暗,图案以缠枝莲为主,代表作为《掐丝珐琅香薰》,该香薰作为早期作品虽然在珐琅技术上尚有欠缺之处,但是在机械工艺上却有着惊人的成就,那就是内部支撑点燃的香料的架子无论香薰如何翻转,始终朝向上方,显示出精确的平衡点的计算。
从康熙中期开始,清宫珐琅厂开始摒弃模仿明朝珐琅的模式,创造出有别于明朝风格的崭新的清代珐琅作品。此时由粗丝淡釉器主导掐丝珐琅器的风格。掐丝虽然比早期显得稍粗,但是精细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釉色偏冷,明朝所盛行的暖色调被清冷而淡雅的新风格取代。
到了康熙末年,随着掐丝珐琅技术的进步,工匠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掐丝和施釉的各种技巧,因此一种匀丝浓釉的器物风格又将粗丝淡釉器予以替代,从而确立了以后鼎盛期掐丝珐琅的技术走向。该期的典型特征是开始采用双钩技法来掐丝,精细而匀整。在釉料效果上表面光亮,具有怡人的温润感觉。
康熙帝在掐丝珐琅工艺更趋完善的同时,还下旨从西方引进了画珐琅工艺技术。这种工艺是将原本仅用来填色的珐琅釉料,以彩画的形式直接绘于铜胎体表面,再做烧制。这样一来,华美艳丽的珐琅颜色就彻底摆脱了金属线框的束缚,奔放自然且无所顾忌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尽管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工艺尚显生硬,但为后代精品的出世开创了先河。
雍正时期是画珐琅生产逐渐兴盛的阶段。雍正皇帝对画珐琅情有独钟。客观上刺激了画珐琅的生产,此时期的画珐琅器以小型器物居多,造型工整别致,图案奇特、釉色鲜亮。作品题材也由只绘花枝不绘鸟的图案化转向花鸟、山水、人物;而且还增加了西洋式的花叶纹或图案式的西蕃莲及荷花为锦地,配合传统的竹石、鸟鹊等吉祥纹饰,画风显得及细腻。使器物达到既瑰丽又高雅的艺术格调。这批作品可以说是清代珐琅器中最名贵的品种。
宫中档案里有不少关于雍正时期责令烧造画珐琅的记载。雍正十年六月十三日,太监传旨:“今日呈进画珐琅藤萝花磁茶圆,再画珐琅时不必画此花样。其百蝶碗画得甚不细致,钦此。”对于烧造得非常出色的画珐琅,雍正皇帝还会赏赐画匠及烧造人。如档案记载:雍正八年三月初六日,当郎中海望呈进一对画珐琅彩鼻烟壶时,上(雍正)问:“画此壶是何人?烧造是何人?”海望奏曰:“此鼻烟壶系谭荣画的,烧珐琅釉的是邓八格,还有几名太监帮助办理烧造。”奉旨:“赏给邓八格二十两,谭荣二十两,其余匠人等尔酌量每人赏给银十两,钦此。”由于雍正皇帝偏爱珐琅中的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擅长此技法的画家汤振基、邹文玉也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清档案中便有记载。并于雍正十一年每月给邓文玉的钱粮加赏一两。一位君临天下政务繁忙的皇帝,对珐琅彩瓷的制作关心到如此程度,甚至对烧珐琅的匠人也体恤入微,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它进一步说明珐琅工艺在当时皇室中的位置。
此时期画珐琅的釉色以黑色为地、上压彩色花纹的作品是前所未见的,这种黑釉是雍正时期烧成的,所以格外受到皇帝的青睐,即使烧制其他彩釉作品,在局部也可看到绘制黑釉花纹的现象,这种运用黑釉的手法是其他时期罕见的。釉色花样的翻新,它具体表现在使用进口的西洋珐琅釉料的同时,还自行研制了新的珐琅色釉20余种,雍正六年(1728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记载了宫中作坊新试制珐琅色釉的情况:
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蓝色、酱色、深葡萄紫色、青铜色、松黄色等。
可见当时对珐琅器的制作十分重视。遗留至今的一些精美作品不仅反映出当时精湛的珐琅制作工艺水平,而且与珐琅釉料烧炼工艺的进步和颜色品种的丰富不无关系。这些新的珐琅色釉,为乾隆时期的金属珐琅工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正值大清王朝顶盛之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于是人们对艺术品的需求度日益攀升,皇家宫廷更是如此。乾隆帝在勤政之暇尤爱欣赏供玩,所以此时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的规模之大、作坊之多是历朝历代都无法比拟的。其中珐琅器的工艺更是精益求精,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这个时期不论掐丝珐琅还是画珐琅制品不仅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前代,而且造型、品种,色彩、装饰图案上也都有所创新和突破。这时的珐琅釉颜色中新出现了一种粉色,这种粉色在瓷器装饰上也很流行。器物上的色泽可谓灿烂辉煌。诸如珐琅展里现陈列的清代宫廷内必不可缺具观赏和实用于一体的碗、盘、盒、瓶、罐、蜡台、文房用具、佛前供器等小型器,还有鼎、炉、香薰、佛塔、屏风、仙鹤等大型器。此时期广州以画珐琅为主的装饰工艺在制作上体现了稠密细致的堆砌式特色,出现了仿青花瓷、仿掐丝珐琅等多种效果。绘画风格的中外融合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色。不论是焦秉贞、冷枚等以中法为主、参用西法的新画派,还是郎世宁师徒以西法为主、参酌中法的油画方法,都在画珐琅上得到体现。这时画珐琅器的纹饰题材丰富,有缠枝花、折枝花、四季花卉、鸟虫异兽和几何纹等图案。同时珐琅器作品喜欢仿制欧洲巴洛克艺术风格的造型及绘画“西洋妇婴图”和风景画等图案。画珐琅在乾隆时期由于受更多西方文化风格的影响,其风格迥然不同,更加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
而乾隆朝时的掐丝珐琅工艺掐丝精细而匀整,依然使用双钩技法。在釉料方面,乾隆早期采用康熙末年的浓郁的釉色,随后在中期釉色变为浅淡的同时还研制出一种新釉料——粉色,这种粉色在瓷器装饰上也很流行。釉色虽淡雅但整体风格却华贵而富丽堂皇。值得一提的是此期釉料来源比较多,既有山东博山料,也有广州和进口西洋釉料。典型色釉为粉红色,代表作品为掐丝珐琅瓶等。另外,由于乾隆本人酷爱古器,因此这个时期还特别崇尚仿古作品。一是仿景泰款,二是仿古青铜器,如钵、尊等。总体来看,清朝对珐琅工艺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清初珐琅工艺无论造型、色彩和装饰大都沿袭明代的风格;清中后期,对珐琅工艺影响很大,由于珐琅器成为宫廷皇室的陈设品,这时期制品的总体感觉造型繁琐、奢华,表现内容题材广泛,色彩也较明代绚丽,可以说是珐琅工艺发展的一个新的纪元。珐琅器的制作工艺,从传入我国到现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熟、创新阶段。而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随着乾隆皇帝的驾崩而悄然结束,珐琅器的辉煌也伴随着大清的国力衰败而渐隐渐淡。从前的珐琅曾是皇家宫殿里的陈设,而今却是各大博物馆中的珍宝,更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唐山信息网看到的,谢谢!
  • 联系人:
  • QQ:
  • 联系地址:
  • 邮箱:170857595@qq.com
  • 联系电话:
如果此信息不合适,您也可以自己在唐山信息网www.china0315.com 发布一条信息 通过我们完成交易!
法律声明:本站(唐山信息网www.china0315.com)只提供信息交流平台,各交易者自己审辨真假,如有损失,本站概不负责。
警方提示:网上买、卖商品要谨慎小心,以免上当受骗。
联络时请说明来自唐山信息网,以获得更好效果。
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2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Published at 2024/5/5 8:01:00,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