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让社区医院“忙”起来
日前,与朋友去市内某大医院看望病人时,发现里面人满皆“患”:交费处“神龙见首不见尾”,候诊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病房的走廊里,病床与马扎并存、患者与陪护相拥……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许多社区医院却“门前冷落车马稀”。之所以如此,大家认为有多方面的因素。
政策覆盖不到位。对大多数人来说,看病就医首先要考虑成本问题。随着医疗保险的普及,人们看病时自然要优先选择那些医疗保险覆盖到的医院;参加商业医疗保险的也要选择到那些保险公司认可的医院去就诊。而目前一些社区医院非但达不到上述要求,甚至社区医院开的病假条也“不好使”。这些“先天性”的不足,使得患者及其家属对社区医院望而却步。
应诊时间不科学。一些社区医院实行定点上下班制度,开门晚关门早。这恰恰与社区居民的就医规律相违背。一般地说,到社区医院就医的患者就是图个方便快捷,随时随地、随到随诊。因此,“八小时以外”的业余时间甚至三更半夜接诊就成为社区医院的强项。任何事物的生存都应当扬长避短,社区医院也不例外。
医生技能不全面。医院的服务对象既广且杂,什么样的情况都有,什么样的病号都来。这对于分工精细的大医院来说不是问题。但社区医院就不同,科室分工不那么细,医生人手也不多。这就要求医务人员一专多能,一人多用,尽可能地成为“全科医生”。否则,来了病号就往大医院推,势必影响医院的声誉,甚至出现误诊、漏诊,惹出医疗纠纷来,后果就更严重了。
看来,要想把社区医院搞好、搞活,需要各项政策的广覆盖、医疗时间的全天候和医务人员多面手。政策全了,服务周了,医术好了,医院的威望就会与日俱增。到那时,人们将不再贪“大”求“洋”、舍近求远了。(艾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