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访志愿军老军医王义:难忘的抗美援朝岁月
发布时间:2010/12/6 8:56:18 | 人感兴趣

英雄回首60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
难忘的抗美援朝岁月
——访志愿军老军医王义

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搪瓷杯,老人珍存了近60年。

   六十年前,奋战在朝鲜战场的,不仅有英勇杀敌的志愿军战士,还有众多担负救死扶伤重任的医护人员。尽管没有手握钢枪战斗在最前沿,但他们的功绩同样值得铭记。81岁的王义老人曾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防空洞里的休养所

  朝鲜战争爆发时,刚满20岁的王义正在十九兵团军政干部学校军医大队学习。“由于前线急需医疗人员,我提前毕业,于1951年8月奔赴朝鲜,在64军192师休养所当军医,救治志愿军伤病员。”

  “休养所设在几个相连的防空洞里,医疗设备非常简陋,连心电图仪、X光机都没有,医生点着汽灯做手术,全身麻醉就靠乙醚、哥罗芳等麻醉剂。”王义回忆,“休养所离前线很近,随时面临敌机轰炸的威胁,医务人员一听见防空枪响就赶紧把门窗遮严,不透出一丝光亮。”

  身为军医,王义吃饭和睡眠的时间都没有准儿。“随时有紧急任务,随时投入抢救。”1953年春,68军192师和40军在朝鲜青木洞换防。正在交接时,作为会议室的防空洞突遭敌机轰炸,干部伤亡惨重。此时休养所大部分人员都已经撤离,负责押运物资的王义留在最后,任务急、伤员多、伤情重,为了迅速组织抢救,他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那时候一点不觉得累,心里根本没有个人利益,一切为了伤病员!”由于工作成绩显著,王义两次荣立三等功。

  体温计炸弹与带毒传单

  第五次战役期间,为了挫伤志愿军的战斗力,“联合国军”使出很多卑鄙的伎俩。“敌军撤退时故意丢弃一些伪装成打火机、体温计等日用品的微型炸弹,我们的战士当作战利品捡起来,一用就会爆炸。575团有个士兵捡到一支体温计,拿起来一甩,被炸断了三根手指。”

  “敌军经常在公路边空投子母弹,地上、草丛里分布着很多带‘翅膀’的小炸弹,战士行军时稍不注意,碰触到就会爆炸。我们接收了不少被子母弹炸伤手脚的战士。”王老先生回忆,“敌人还通过飞机广播、撒传单等方式展开攻心战,试图瓦解我军心。我们的战士不听、不看,捡到传单就当厕纸。可气可笑的是,敌人得知这一情报后,竟然在传单上涂了一层毒药!”

  在众多伤员中,一名高射机枪连战士令王义印象深刻。“他被敌人的机关炮射中了面部,整张脸血肉模糊,五官全都炸没了。”看到战友这么年轻就被毁容,王义既气愤又难过。“他的脸需要做专科手术,我们只能采取一些紧急救治措施,清创,包扎,注射破伤风针、气性坏疽抗毒素等,然后将他迅速转往后方医院。”

  与朝鲜百姓亲如一家

  刚到朝鲜时,由于语言不通,王义和战友闹出不少笑话。一次,他们向朝鲜老乡提出买些木柴,老乡以为他们要白拿,气愤地说,“拿吧!拿吧!你们这些人不好!”战友只听懂了前面两句,以为老乡同意了,就抱起一把柴火,令对方更加生气。直到翻译赶到,才将误会解释清楚。

  朝鲜百姓生活困难,缺医少药。医疗任务不紧张的时候,王义和战友就利用空余时间给朝鲜百姓看病,并免费提供常用药品。一天深夜,一位朝鲜阿爸吉(即老大爷)突然腹痛难忍,家人焦急地找到志愿军休养所,王义连忙背上出诊包,和翻译一起来到老人家中。经过询问和检查,诊断其为急性胃炎发作。王义留下胃药和止疼药,并关照家属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十几天后,阿爸吉的胃病痊愈了,一看到王义就竖起大拇指,用不熟练的中国话说:“志愿军好!志愿军是这个!”在那些患难与共的日子里,志愿军战士和朝鲜百姓亲如一家。“无论部队走到哪里,老百姓都争着送吃的,邀请战士去家里做客。我们也把老乡喜欢的牙膏、毛巾、肥皂等日用品送给他们。部队换防时,驻地的朝鲜百姓都来送行,所有人都眼含热泪,依依不舍。”

  朴素乐观笑忆往昔

  朝鲜战场生活环境艰苦,却处处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王义老先生笑着回忆,他曾经和4个战友挤住在一个狭小的防空洞里,“每人占地不会超过30公分,晚上去趟厕所,回来就没有地方睡了。”1952年春节,王义和战友在年三十晚上高高兴兴地包了饺子,放在防空洞壁悬挂的隔板上,准备第二天煮着吃。“初一早上醒来隔板上却空空如也,只留下一些爪印,不知是什么动物把饺子‘偷走’了,我们靠着女同志的‘接济’才过了年。”

  1953年7月,完成战斗任务的64军启程回国。回国后,王义一直在192师医院任职,1978年转业到唐山市卫校附属医院(今协和医院)。60年风雨岁月过去了,当年的年轻战士已成为耄耋老人。如今,王义与老伴儿已跨过翡翠婚的门槛儿,祖孙四代同堂,其乐融融。

  尽管经济宽裕,但王义老先生一直过着简朴的生活,家里的灯全部是节能灯,厨房用的是节能锅、节能灶,没有安装空调,每天电费不超过1元钱。“对于我们这些志愿军老兵而言,在朝鲜的那段艰苦岁月一辈子都难以忘记。”老人说,正是抗美援朝的经历,造就了自己朴素乐观的生活态度。

  (胡杨/文 郑文忠/摄)

 [1] [2] 下一页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2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Published at 2025/4/30 20:03:09,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