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特殊病人回归社会
——唐山心理医院22年创新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汪庆成 黄岩)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一个初冬的上午,朗朗的读书声从唐山心理医院的病房里传出来。阳光透过明净的窗子,照在一张张平和而安详的脸上。他们手捧书本,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正神情专注地朗诵着一首诗。这些都是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正在医护人员的带领下,进行听力语言整合训练。
坐落在路南区复兴路的唐山心理医院,是我市广大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乐园。建院22年来,他们秉持“让患者尽早回归社会”的治疗理念,在精神疾病治疗与康复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与艰辛的实践,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国内同行所瞩目与赞誉。
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唐山心理医院的医生们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精神病人经过系统的药物治疗,最初的紊乱、狂躁会逐渐得到控制,但其中一部分病人逐渐走向反面:安静、懒散、合作、不打不闹、行为退缩,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不与任何人交往;平日里只是孤独地呆坐一隅,仿佛他们的心在沉睡。
必须唤醒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社会生活中来!
为此,唐山心理医院导入了新型康复治疗方法,以绘画、诗歌两种艺术形式,作为康复训练的突破口,对病人实施听力语言整合训练、绘画疗法。
病人的画牞构图往往单调抽象,色彩单一,甚至只是线条与色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画面内容充实了,图案准确了,色彩丰富了。与之相伴随的,是兴趣及行为主动性的提高。
许多诗歌表达着人类的美好情感与希望。医院就让病人在悠扬的音乐中,朗诵诗歌,带着感情背诵,再由医生讲解,引领病人体验诗歌中展现的情感及对生活的希冀。
“艺术的表达是个人情感的投射,也能帮助个体找到一份力量,让其内在的世界与外在的世界得到平衡,使其所有知觉得到唤醒。”谈到文艺在心理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刚才与住院患者一起诗朗诵的那位医生解释说。
女病区的郑颖慧主任,就是通过这种新型治疗手段,治愈了一位24岁的姑娘。那女孩入院前从不与外人接触,曾经见过几个男孩,但见面后无法与人家正常交流。后来竟发展到自己来了例假都不会处理,经常弄得满身满脸。
郑颖慧先是和那姑娘聊天谈笑,手拿色彩斑斓的图画,诱导她谈起绘画的话题。几次尝试后,姑娘开始拿起了画笔……
在药物治疗与精神诱导的双重作用下,女孩的病情大有好转,突出表现在画面的图案变化了,色彩鲜艳了。
她又对女孩进行听力语言整合训练。让女孩朗诵诗歌,进而实现背诵。之后边放音乐,边给她讲解,引导女孩领会诗歌的意境。反复的训练,结出了硕果——那姑娘从中读出了感情。
3个月的系统治疗后,当女孩父母再次看到自己的女儿时,昔日在女孩脸上的冷寂、漠然、木讷消退了,代之以鲜活、微笑、亲情;过去父亲来看她时,总是被问“给我带啥好吃的来了”、“怎么这么半天呢”,现在姑娘变得懂事了,时常会问“妈妈在家好吗?”,父亲走时会叮嘱说“爸,慢走,路上小心!”。这些变化,让前来探视的父亲喜泪双流。
团体心理治疗,也是这院开创的一种新型治疗模式。
据负责这项工作的医生介绍,团体心理治疗并不单纯是众人的集体宣泄,而是大家畅所欲言的过程;是发现自己的问题与别人相似,将自己的内心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然后被他人接纳的训练。
因此,团体治疗产生一种积极的、强化的循环:信任—自我探索—共情—接纳—信任。
团体治疗成员间的关心、接纳和赞赏,对个体的康复尤为重要。对个体来说,成功地与团体协作的经历本身,即具有治疗效果。团体归属感提升了成员的自尊,满足了成员的归属需要,同时也促进学员的责任和自主权。
一位患者颇有体会地说:“对于我们这些与人疏离的病人来说,心理团体治疗是我们唯一能与人深层次交流的机会,团体中有这么多的关心、恨和爱,而我是其中的一员,几次治疗之后,我感受到团体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像自己的家。”
医疗理念不断创新团队精神不断凝聚
“社会的进步,必然带动所有行业的发展,在精神卫生领域亦是如此。新形势下的医院发展离不开的就是理念创新与团队文化”。院长刘涛谈出了他对目前医院发展的看法。
基于这一点,唐山心理医院提出了“以患者需要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并把它作为医院发展的目标和准则,贯彻在实际工作中。
医护人员都明确了这样的认识:患者需要是医院发展的方向,医疗质量是医院发展的保障。为此,他们首先改善了医院的硬件设施,摆脱了简单封闭的环境,代之以新颖开放的环境;不仅病房环境有了很大改善,院方还建起体疗馆、游泳馆、综合治疗楼、影音播放厅等设施,使本院成为了花园式、宾馆式的医疗场所,让人们对精神病院刮目相看,广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也对康复前景充满希望。为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这院在市内一座写字楼设立了心理咨询治疗室,给众多心理出现问题的人解决初期的困惑。
在软件建设上,他们致力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让医护人员不断吸收、接纳先进的理论;在治疗中,一改过去一把药一双手的精神病院医护模式,注重病人的精神心理需求,并不断细化亚专科的分类和建设,形成了一支术业各有专攻、兼顾医疗与科研的优秀队伍,以满足患者不同的需要。在团队建设中坚持以老带新,突出中青年的骨干力量,打造一支敢于创
新、勇于实践的医疗队伍。
今年8月,全国精神卫生机构疾病防治能力师资培训项目河北唐山地区培训班,在唐山心理医院召开。这是此项培训首次在河北省召开,会上唐山心理医院展示了自己在临床上多种新颖的治疗模式,得到专家和学员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他们对团队的建设一直没有放松,一方面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趣味运动会及拓展训练等活动,以培养团队的凝聚力和协作性,另一方面不断加大医护人员在专业学习上的投入,派出人员去高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保持团队的观念与能力的创新。
唐山心理医院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沉淀和积累,建院22年来,这院秉承着文化建院、文化育人的观念,使医院在发展上有了坚实的人文底蕴。“以人为本、艰苦奋斗”的观念,帮助他们在创业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帮助他们在新形势下大展身手。“用心学习用爱服务”的口号,始终在医护人员中传承着。
真情关爱贫困患者投身公益奉献社会
精神疾病患者尤其是重症精神疾病致残率高,社会功能损失严重,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据不完全统计,精神疾病的经济总负担已位居所有疾病的第一位,因病致贫的家庭在我国屡见不鲜。
在市、区政府及市残联的支持下,唐山心理医院每年免费救助精神残疾病人150名,同时还深入县区展开“解锁行动”。
谈起对贫困患者的救助,几位医生、护士们回忆起往事:滦南县的一名患者,被村干部送来医院。当时那病人非常亢奋、冲动,声称“自己很有钱,认识许多达官显贵”,对医生不屑一顾。村干部介绍说,该患者家庭非常困难,窗玻璃坏了都没钱修,更别说治病,因此病情日重。赶上残联有救助项目才来到医院。
院长刘涛在救助动员会上动情地说:“越是家庭贫困的患者,我们越要提供有效的治疗和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接纳该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制定了完整的治疗方案、护理措施。一个月过后,病人安静了下来,异常思维消失。当医生问他发病原因时,病人明显感觉到了羞涩——他基本上恢复了健康。
出院的日子到了,他的母亲——一位身高一米五,衣衫褴褛的聋哑老妇人,走进了医生护士的视线。同来的亲戚介绍,这位母亲一个人照料着20亩地,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在他们临走时,护士魏占芳将自己穿的棉衣送给了那位母亲,并叮嘱患者:“你已经恢复了健康,回家后一定要帮妈妈干些活……”
作为本院的“护理老兵”,郭东城、吴国欣护士长提起本职工作,更是有一肚子的话说。精神病患者往往神智不健全,拉尿在床是常有的事儿。护士们都是像对待亲人那样,给他们及时清理干净,帮他们擦身体、洗衣服、换床单;有些病人弄得满身都是污秽,护士们甚至还要给他们清洗下体。虽然有时干完工作,恶心地吃不下饭,但没有人因此口出怨言,再有那种事儿大家还是争相上前。
当今时代,社会变革日益深化,生活压力日渐增大,精神疾病问题日趋凸显。因此,身负着全市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庭的重托,唐山心理医院愈发感到责任的重大。“关注心理健康,共建幸福唐山”,是他们由衷的心声,也是他们前进的明灯。他们知道,精神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不仅是一份亲情的寄托,更是一份社会的责任。要给那些患者和家庭应有的幸福,自己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远。全院医护人员将更新医疗理念,创新医疗手段,以让患者回归社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为最终目标,在“健康唐山,幸福人民”的旗帜指引下,勇攀医学高峰,再闯康复雄关,为我市精神疾病的治疗,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