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志愿军老战士:英雄回首60年
冬日的午后,记者收到了一叠厚厚的“抗美援朝老战士事迹选编”。颤巍巍的笔记,显示这些记录出自一位老人之手。果然,作者王武已是耄耋之年。年轻时为抗美援朝投笔从戎,退休后为记录这段历史奋笔疾书,王老先生的眉宇间,既透出文人的儒雅,又不失武将的威严。
热血青年投笔从戎
“我的家乡在四川仪陇,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根据地。”面对记者,王老先生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那里出了两个名人:朱德和张思德。而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烈士席懋昭,他是一位党的地下工作者,引导工农走革命道路,解放前夕不幸牺牲于重庆渣滓洞。我家和他家相距不远,小时候常有机会听他讲革命道理,在他的启发和影响下,我较早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
1949年,在四川省立阆中中学求学期间,17岁的王武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促进会。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大量发行法币、金圆券、银圆券,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对政府强烈不满。新民主主义促进会借机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团结了大批进步知识分子和国民党军政人员。1949年底,阆中地下党组织成功策反了县长和当地国民党驻军,不费一枪一弹,阆中县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初期,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建设人才。决心用知识报国的王武考入重庆大学中文系,并参加了重庆市民主青年联盟,成为学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积极分子。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看到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年轻的王武热血沸腾。
“为保家卫国而战,愿献出青春;为抗美援朝而战,不怕流血牺牲;为世界和平而战,义不容辞的责任。心跳动一秒,就要战斗一分!”抱定做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决心,1950年12月,王武毅然投笔从戎,进入四川铜梁西南军区第二炮兵学校学习军事技能,并于翌年4月转入沈阳军委高射炮校,准备入朝参战。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