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首60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
志愿军老战士陈振民
——保家卫国心甘愿
陈振民现在仍笔耕不辍
年逾八十的陈振民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在朝鲜战场几经生死,说起当年在朝鲜半岛的战斗岁月,老人激情澎湃……
朝鲜战场没有前方后方
1951年6月,时任67军辎重34团宣传副股长的陈振民随军入朝参战。“我们属于后勤部队,担负着运送武器的任务,虽说处在部队的后方,可是危险和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前方作战部队。美军为了切断志愿军的供给,不惜一切力量,对我们的后勤部队进行‘绞杀’,飞机见到可疑目标就是一阵狂轰乱炸。可以说在朝鲜战场没有前后方之说。”
陈振民和战友们每人背着四五十斤的装备,两个人一组推着装满武器弹药的重达三四百斤的推车前进。“公路、铁路都被美军炸断了,汽车走不了,只能靠人力了。当时,朝鲜正值雨季,且地形又多丘陵,路极不好走。我们几乎天天都在雨中前进,在雨中入眠。”
陈振民告诉记者,在一个来月的行军途中,堕入山崖、被洪水冲走、被毒蛇咬伤、在盛夏的山顶冻亡等非战斗减员非常严重。当时,身为宣传副股长的陈振民很着急,“不能让战士们的士气受挫啊!”他行军间歇就召集宣传干事,布置工作,“一定要做好战士们的思想工作,做好表率,多多帮助有困难和生病的士兵。”经过千辛万苦,陈振民他们终于把给养送到了前线。
一枚炮弹17个战友阵亡
1952年,陈振民被分到119师组织科当宣传干事。在作战间隙,部队要把有病和负伤的战士运送回国,陈振民负责这些人的组织和教育工作。7月17日,陈振民他们正驻扎在新高山,为了不暴露目标,陈振民让其他人上山分散隐蔽,自己和几个负责做饭、送饭的炊事人员仍呆在山下。“17名炊事人员在伙房里为战士们做午饭,我在距离他们50米左右的地方整理文件。”
在朝鲜,美军的飞机是很张狂的,他们经常超低空飞行,寻找轰炸目标。“敌人的飞机可能发现了我们伙房冒起的炊烟,向伙房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陈振民被炸弹掀起了一米多高,立时陷入昏迷。“大约一个小时后,我醒了,发现自己下身被飞射的弹屑石渣扎得血肉模糊,两个耳朵也听不到声音。”陈振民挣扎着站起来,找了找没有幸存的战友,就强忍伤痛,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师卫生所,简单包扎了下伤口,休息了不到一天,就回去工作了。“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再说这点小伤不算啥,我挺得了。”
穿透封锁运送给养
1952年8月,67军接防金城前线,东与朝鲜人民军守卫临海战线的第一兵团相接,西和防守上甘岭的15军联防。为了配合板门店谈判,美军发动了秋季攻势,企图把战线全面向北推进。10月份,美军的进攻重点放在了陈振民他们防守的东线,以金刚山为目标,势在必得。“美军投入了大量兵力,飞机大炮不断地轰炸,战斗异常激烈。”陈振民回忆说。
陈振民此时正在119师炮兵团任宣传股长,虽说不用冲锋陷阵,但是战况紧张,前线给养供应困难,于是陈振民和其他机关人员全体出动,给前线背送弹药给养,往后方运送伤员。“我们要穿过敌人的三道炮火封锁线才能把给养送到。敌人的炮弹异常凶猛地轰炸我们,我们只能抓敌人轰炸的间隙向前豁出命地奔跑。有时,敌人刚刚轰炸没几分钟,紧接着就是新一轮的轰炸,许多战友刚刚往前奔跑,就被敌人炸了个正着,死伤无数,太惨了!”好不容易,把给养送到了,回来的任务更艰巨,要把前线受伤的伤员背回战地卫生所。“我们背着受伤的战友,心里更是紧张,因为现在不仅是自己的生命了,还有战友的,绝不能让战友再次受伤或是付出性命。”
凯旋回国结良缘
停战协议签订后,陈振民又在朝鲜留驻一年。1954年9月陈振民随部队奉命回国,9月3日路过唐山,陈振民不但受到了唐山人民的热烈欢迎,还见到了一别三年的女朋友。当年刚刚陷入热恋的二人在此依依惜别,今日久别重逢,二人都湿了眼眶。“我以他为国冲锋为荣!当年送他去朝鲜,我没有流一滴眼泪,我希望他不要为我分心,勇敢杀敌。”陈振民的老伴儿回忆说。“我老伴儿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她经常给我写信鼓励我,这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我知道有位可爱的姑娘在等我凯旋回国。”陈振民很感激老伴儿当年的支持。到唐山后,陈振民就和她结婚了,“就简单地在食堂摆了几桌,但是我们觉得很幸福。我们风风雨雨过了50多年,不离不弃,恩爱如昔。”
陈振民还是位热心公益的老人,他坚持助学18年,前不久还被评为“2010年唐山市慈善老人”。陈振民说:“国家照顾我们这些和新中国一起走过风雨的人。退休后,我觉得自己为社会贡献力量的机会少了,便有了每年捐出一个月工资的想法。”于是,从1993年开始,陈振民每年将一个月的工资捐给自己的母校——丰润区靳家屯小学,这一捐就是18年。在此期间,老人还在1998年和2007年两次向这所小学捐献图书,其中不但有老人买来的价值1万余元的中外古典名著和少年读物,还有自己多年收藏的包括线装本《康熙字典》在内的2000余册图书。赵春卉、胡杨/文 郑文忠/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