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首60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
抗美援朝老战士杨殿友:难忘在朝鲜的战斗岁月
60年前,年仅20岁的杨殿友随部队远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关于那场战争,杨殿友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讲起在朝鲜的战斗岁月,他仍然可以细数其中细节。
云山战役:我们打败了美军王牌军
1947年,17岁的杨殿友参加了解放军,编入39军116师347团一营一连。1950年10月25日,39军出兵朝鲜,当时杨殿友在347团一连一排当排长。杨殿友回忆说,入朝后不久,他们就打了一场鼓舞全军士气的大胜仗——云山大捷。
云山,是朝鲜云山郡的首府,群山环抱,河流纵横,地势易守难攻。它是朝鲜北部的交通枢纽,也是朝鲜北部山区的入口,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防守云山的主力是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第八团,是美军的“王牌”。
云山之战,对整个战局关系重大。志愿军总部将攻克云山的重任交给了第39军。“我们39军是第四野战军中的攻坚尖刀,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打了无数次硬仗,胜率极高,我们也是一支‘王牌军’!”杨殿友骄傲地说。
10月28日,39军隐蔽进至云山的西北、西南和东北等指定位置,并攻占了云山附近的有利地形。“这时,兄弟部队已经捷报频传,而我们39军照预定部署,却要按兵不动,隐蔽作战意图。”对于这支荣誉感极强的部队而言,这种等待就是一种煎熬。“我们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时冲上去,和敌人拼斗。”
11月1日早晨,云山地区大雾弥漫,加上连日激战所引燃的烟火,能见度极差。中午,雾气尽散,能见度较好,前沿观测员发现敌人有弃城而逃的迹象,军长吴信泉令116师346、347团突破敌人阵地。“我们在云山西北方向发起了进攻。首先,我团2营在龙浦洞附近堵住了后撤中的南朝鲜第12团1个营,双方在公路上杀作一团。路旁高地上的美军见此情景,集中火力支援南朝鲜军作战。”这时,116师的主力已经进入了进攻出发位置,师长汪洋一声令下,杨殿友和战友们就直捣美军阵地。“我记得当时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傍晚6点多,我连接替仅剩下一名排长和两名战士的9连,团长李纲亲临我连指挥,我们的士气非常高昂,经过一夜激战,我连125人也仅剩下70余人。”
战斗至第二天黄昏,军炮团及火箭炮营投入战斗,炮弹在敌人的阵地上炸开了花,此时高地上、河谷中到处枪声一片,军号声大作。“美军被搞得晕头转向,搞不清哪里是志愿军主力,到底有多少志愿军,美军乱作一团。我连趁势发起冲锋,我带领20多名战士首先插入敌阵,夺下阵地。”天黑后,团长李纲命令杨殿友他们退下休息。两个小时后,总攻开始,杨殿友他们打进云山城里,和敌人打起了巷战。“到处是冷枪冷炮和敌人埋下的地雷,防不胜防,巷战比阵地战还危险。”又打了将近6个小时,战斗结束。杨殿友此役荣立大功并晋升为连长。
在两天零三夜的战斗中,志愿军第39军重创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毙、伤、俘美军和南朝鲜部队共2000余人,其中美军1800余人,击落飞机3架,缴获飞机4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0余辆、各种火炮l19门。这是美军第一骑兵师历史上最为惨重的一次失败。彭德怀总司令曾高兴地说,从没吃过败仗的美国“常胜师”——骑一师这回吃了败仗,败在我们39军的手下!
第三次战役:我的右臂被打穿
1950年12月,志愿军司令部准备发起第三次战役。第39军第116师为军主攻,担负突破临津江的任务。“我们师接受任务后,昼伏夜行,于12月20日,即到达临津江北岸。”
师长汪洋亲率团以上指挥员,反复勘察地形、敌情,决定将突破口选择在水道凸向敌军阵地处。“为保证部队发起进攻的突然性,在部队距敌前沿150米至300米的地段上,我们巧妙利用和改造地形,将全师7000余兵力、重火器、弹药物资全部转入地下隐蔽。12月30日零时,我们全师进入进攻出发阵地,直至进攻发起,敌人竟毫无察觉。”
杨殿友回忆说:“31日傍晚,我军发起总攻。我们347团和346团的4个尖刀连,在40余挺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发起冲击。当时的冰面只结了一层薄冰,不能用脚踩,一些不懂情况的战友一踩就掉入冰冷的江水里。我是东北人,我知道这种冰面只能轻轻地爬过去。”于是,杨殿友带领一连从寒彻骨髓的冰面上悄悄爬到了对岸,率先过江,顺利占领江南岸的滩头阵地。“可是,正在我端着冲锋枪扫射敌人时,我的右臂突然中弹,子弹穿骨而过。我的枪立时掉在了地上。”杨殿友至今还为自己的负伤懊悔,“耽误了很多战斗啊!”随后,杨殿友返回长春疗伤,3个月后,又重上战场。
杨殿友在朝鲜一直战斗到停战协议签订,打了无数次仗,几经生死。杨殿友告诉记者,他这一辈子活得很精彩,没有遗憾。
(王武、赵春卉、胡杨/文 王振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