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回首60年——寻访志愿军老战士
驻守上甘岭的日日夜夜
——访91岁志愿军老战士文范义
身着当年授勋时穿的礼服,戴上珍藏多年的军功章,老人的思绪再次飞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耳不聋,眼不花,身板儿硬朗,日前,在古冶区林西社区,记者一行见到了已是91岁高龄的志愿军老战士文范义。提起当年的战斗经历,老人连连摆手,“没什么可说的”,而老人身上的伤疤,却诉说着一个个令人震撼的战斗故事。
文范义老人向记者展示右臂上的伤疤。
为赴朝降低伤残等级
1919年,文范义出生于安徽省舒城县一个雇农家庭。为了反抗地主和日本侵略者的双重压迫,18岁的文范义投身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根据地,与日伪军顽强作战。抗战胜利后,文范义随华东野战军参加了苏北七战七捷、解放莱芜、孟良崮、豫东、淮海、渡江等一系列重大战役。
多年的战斗经历让文范义伤痕累累。解放莱芜时,一颗炮弹落在文范义身旁,他的右臂被炸得露出白骨,“当时昏迷过去,多亏通讯员把我背出了战场”。豫东战役中,文范义腰部被一颗子弹击中,险些致残。至今,老人体内仍残留着多块子弹和炮弹弹片。
1952年8月,24军在上海淞江地区集结,准备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曾两次身负重伤的文范义已被定为二等甲级伤残,按照当时的规定,不能赴朝作战。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主动申请将伤残等级降为二等乙级(现为六级)。9月,文范义随24军北上,经安东(今丹东)入朝,跋山涉水,行程数百里,于9月中旬到达朝鲜战略要地元山地区,担负海岸防御任务。
冷枪杀敌保卫上甘岭
1953年1月,为了配合“停战谈判”的政治斗争,24军受命向上甘岭地区急进,接替15军坚守这块钢铁阵地。时任72师215团3营营长的文范义与战友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经过7昼夜雪地负重行军,冲破无数道敌机敌炮的封锁,进入上甘岭地区,担负一线阵地的防御任务。
24军防区处于朝鲜铁原、金化和平康之间,是朝鲜战场的中线门户,防区内的五圣山、西方山是敌我必争的战略要点。“双方阵地距离很近,有的仅相距一二百米。”文范义说,部队刚刚进入阵地时,美军依赖其所谓“制空权”和炮火优势,在对面阵地上大摇大摆走路,向我方挑衅。“为了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部队制定了冷枪冷炮杀敌的战略。72师涌现出很多神枪手,214团战士张桃芳在22天内就击毙敌军71人。”
为了发挥我军近战、夜战的特长,进入阵地后,24军组织小分队灵活出击,从打小仗开始,积累歼敌经验。三五个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摸黑潜入敌方阵地,或抓俘虏,或消灭一小股敌人,或炸毁敌人重要设施。少则几十分钟,多则几个小时,再摸黑返回。文范义回忆,一个深夜,215团的一个排长带着两个战士偷袭敌军,天都亮了还没有返回。大家都以为3个战友已经牺牲或被俘,没想到第二天半夜,他们押着一个美国兵毫发无伤地回来了。原来,在敌军阵地后面有许多仓库,3名战士白天躲在仓库里观察敌情,一个美国兵恰巧撞入,做了他们的俘虏。
“小分队机动灵活,频频出击,连连取胜,打得敌人惶惶不可终日。我军士气越打越高,经验越打越多,把阵地防御的主动权牢牢地掌握在我们手中。”文老先生笑着说,“当时战士们中间流传着几句顺口溜:五圣山,五圣山,千万发炮弹打不翻,英雄驻守英雄地,再看一九五三年。”
在上甘岭阵地,由于长期驻守坑道,不见阳光,加上营养不足,吃不到新鲜蔬菜,很多战士全身浮肿,患上了夜盲症、口腔溃疡等疾病。“部队卫生所研究出一种土方:用松皮、松针熬水服用。尽管药汁苦涩辛辣,难以下咽,为了保持战斗力,大家还是坚持喝,夜盲症很快得到了缓解。”
金城鏖战突破注字洞南山
1953年5月,为促使朝鲜停战早日实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下,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发起了夏季反击战。
在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志愿军24军配合在金城地区作战的第20兵团,于7月13-27日向李伪首都师第26团坚固筑城阵地发起进攻。该阵地位于五圣山东南约5公里处,包括注字洞南山、杏亭西山、下所里以北424.2高地。敌前沿设在前伸的山脊上,山势北陡南缓,易守难攻。敌军依其制高点构筑了以坑道、地堡、堑壕为骨干的环形防御体系,前沿架设铁丝网5-6道,网间设有地雷、照明弹、凝固汽油弹等,被敌军称为工事最标准、设防最坚固的“模范阵地”。
文范义回忆,为了突破敌军这一“模范阵地”,24军数次勘察地形,于6月下旬开始调整部署,在前沿利用坑道秘密构筑屯兵洞,在中间地带选择潜伏区,秘密修筑了接敌道路,集中火炮、弹药,充分准备,等待总攻时刻的到来。“虽然我部只是配合20兵团作战,但广大指战员都表示要把辅攻当成主攻来打。”
7月13日傍晚,天空阴云密布。21时整,我军强大的炮火以排山倒海之势,向敌军阵地各支撑点发起突袭。按照部署,72师215团及216团3营为师右路攻击部队,由阳地村北山无名高地至405高地以东无名高地约2公里的正面,向424.2高地实施主要突击。战斗打响后,第一梯队9个突击连犹如离弦之箭直插敌军第一线阵地,展开猛烈攻击。
“当时大雨倾盆,我当即决定将指挥所移至最前沿,子弹像雨点一样从我们头顶、耳畔飞过,雨水、汗水混合在一起,每个战士都像是从泥塘里爬出的泥人。”文老先生回忆说,“由于注字洞南山地形复杂,敌人的火力点大多在暗处,突击队队员伤亡较大。215团7连3排副排长李曙荷不幸三处负伤,在我后续部队遭遇敌地堡机枪疯狂射击而面临巨大威胁的关键时刻,他投出最后一枚手榴弹,勇敢地用身体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李曙荷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更加激励起全体指战员奋勇杀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斗志。我军越攻越猛,士气越打越高。”至14日拂晓,阳地村北山无名高地、注字洞南山、424.2高地、杏亭西山全部被我军攻占。随后,志愿军继续纵深突破,扩大战果。在历时14天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突破南朝鲜军4个师防守的宽达25公里的坚固阵地,向南扩展阵地140多平方公里,毙伤俘敌5.2万余人,拉直了金城以南战线,有力地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
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在志愿军“以打促谈”的强大攻势下,惊慌万状的联合国军和李承晚傀儡集团于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至此,我志愿军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所进行的两年零九个多月的抗美援朝,终于画上了句号。
做个特别能战斗的开滦人
停战后,24军留在朝鲜参加经济建设,维护停战协定,1955年10月回国,功勋卓著的文范义被授予少校军衔。1957年1月,文范义转业到开滦,先后担任开滦林西洗煤厂书记、厂长、602厂党委书记、林西矿党委副书记等职。
“特别能战斗是军人的光辉品质,也是开滦人的光荣传统。”文范义将军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带到了工作岗位。1975年,时任开滦602厂革委会主任的文范义和工人一起搬运设备时,左小腿被砸成粉碎性骨折,他却没有一句怨言,伤势初愈就立即返回工作一线,依旧带领工人埋头苦干。
“父亲的战斗故事,我们知道的并不多。”文老先生的儿子文亚东说,老人平时为人低调,生活艰苦朴素,很少提起自己的当年勇。即使已是91岁高龄,文范义依然坚持读书看报,十分关心国家大事。每个月的17日,老人都会到林西社区第一党支部交纳党费,风雨无阻。在老人心里,无论什么时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都是推动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
(王武、胡杨、赵春卉/文 郑志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