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激励我家三代人
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上世纪50年代,我少年求学时读到它起,就连续激励我家三代人求学向上,这本书像清晨冉冉升起的一轮朝阳,带给我们家老少三代不断进取的希望和力量。
上个世纪50年代,我姐弟三人都在遵化一中求学。三个孩子当时每月要23元的伙食费。这对一户普通农家全靠“土里刨食”的父母来说,几乎是承受不起的负担。我们三个看家里过着窘迫的日子,自觉节衣缩食,不敢乱花一分钱。那时正是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同学中阅读最多的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小说。到学校图书馆去借,几个月也排不上号。在我的苦苦哀求下,爸爸卖了几个小猪仔,给我们三个买了一本。姐姐先读,我接着读,二弟最后读,一个暑假时间,我们姐弟三人,一人读了三遍。保尔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奋斗的形象深深扎根在我们姐弟心间。我们姐弟三人暗自发誓,一定要像保尔那样在苦难中奋发向上,争取学业有成!1956年,我初中毕业被学校保送上滦县师范学习。记得第一学年第二学期,没有行李可带,我从家乡徒步70公里到唐山,再乘火车到滦县,中途只花一元钱的火车费。师范学校发给每人每月21元的助学金,除了每月12元的饭费和必须的几元开支,每学期我都给家里剩下40多元,交给父母,供小弟小妹学习读书。
我的两个儿子上中学已是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尊师重教已蔚然成风,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再苦不能苦孩子。有人认为,这是让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我不这样看,我觉得应给孩子从小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懂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的要求下,我的两个孩子认真阅读我曾经读过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学习上发愤努力。长子从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天天工作到深夜,20年没休过一个寒暑假,多次去海拔4000米的青藏铁路施工现场,勘测设计,风雪无阻,受到师生称赞。他40岁被北京交通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专家。次子在唐山市公安机关工作,20年来很少歇一个公休日,由于勤奋工作,被评为省级优秀人民警察。
前几年,我的两个孙子先后上学了。孩子们还小,不能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本小说。我就把小说中有关《筑路》那一章节,一字一句读给他们听。把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饥饿中行军,在泥泞中筑路”的故事讲给他俩听,开始他俩似懂非懂,两眼迷茫,当我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这个大背景之后,小哥俩明白了,高兴地说:“爷爷是让我们在艰苦中磨炼意志,在困难中摔打筋骨。”从此家中有汽车但他俩上下学从来不坐,跟着我一路小跑,我问他俩累不累,弟弟说:“步行上下学,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哥哥说:“这叫低碳出行,保护环境!”
毛泽东早就说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读书的目的一是丰富头脑,二是丰富人生观,在校做个好学生,到社会做个有用的人。后者比前者重要。这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给我的启示。
(张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