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师长回忆抗美援朝
正义之师必胜 爱国情怀永存
面色红润、嗓音洪亮、握手有力,尽管已是83岁高龄,记者面前的老师长曹永志依然精神矍铄,保持着军人的风采。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从普通士兵到解放军师长,在40余年的军旅生涯中,曹永志南征北战,历经枪林弹雨。近日,当记者来到唐山军分区干休所采访时,老人正在书写回忆录,他想用自己的革命经历告诉后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中国。”
为解放北平失去右眼
曹永志出生于河北蠡县一个贫苦农家,15岁入伍,在冀中抗日烽火中成长,解放战争期间转战冀中、晋中、西北大地,历经大小上百次战斗,九死一生,屡立战功。
尽管已经时隔60余载,曹老对打“鬼子”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1942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刚入伍不久的曹永志和战友悄悄来到蠡县郑村一个老乡家,不料被村里的汉奸发现。拂晓时分,日伪军包围了场院,曹永志在睡梦中被枪声惊醒,随手抓住枪滚下炕。“鬼子以为我死了,我趁机抬手两枪,撂倒了站在门口的鬼子小队长。”
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蒋介石便发动了全面内战,人民解放军英勇回击。在解放北平外围的战场上,曹永志失去了右眼。
“为了消灭国民党的一个团,巷战打得非常激烈。我们和敌人只隔着一个院子,院墙上有敌人留下的枪眼,我冒险观察敌情,没想到敌人看到了我的帽檐,一梭子子弹打过来。”曹永志顿时满脸是血,右眼眼球被打流,军医不得不将其摘除,而受医疗条件所限,眼周多块弹片未能取出。至今,曹永志师长的右眼眼眶中仍留有黄豆粒大的一块弹片,左眼白眼球内残留着三块弹片,仅余0.6的视力,被定为二等甲级伤残。
在朝鲜战场斗智斗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畔。1951年1月,时任63军188师营教导员的曹永志与他的妻子、部队卫生员李平离开刚满3个月的女儿,双双赴朝参战。
“美军怕中国派兵支援朝鲜,三次炸断鸭绿江大桥。我们就修建‘暗桥’,桥面在水下,使敌机难以发现,部队和物资从此渡江,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曹永志坦言,当时美军拥有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地面部队火力强,海、空军占有绝对优势,而我军的装备则处于明显劣势。“但我们具备敌人没有的长处:机动灵活,英勇善战,吃苦耐劳,不怕流血牺牲。”
“敌军每天都要出动大批飞机轰炸铁路、公路和桥梁,我们创造了许多抢修道路、桥梁的新办法,公路炸断走土路,军民齐动手填平弹坑,在朝鲜战场建起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交通运输线。”曹永志回忆,“白天轰炸多,我们就晚上运输。在公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防空哨,哨兵手持步枪,只要听到敌机的轰鸣就向空中鸣枪,传递信号。行驶的汽车听到枪声,马上熄灭灯光,待敌机飞过后才继续前进。敌人傻了眼,还以为我们的汽车装了雷达。”
开城是位于朝鲜半岛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一直是敌军夺取的目标,曹永志与战友在此实施了长达一年的战略防御。“敌人飞机多、大炮多,阵地防御很困难。我军就在山头上挖了四通八达的地道,与战壕、交通沟相连接,当敌人的大炮和飞机轰炸时,我阵地上只留下观察哨,其余人员则钻入坑道隐蔽。待炮火停止或延伸时,部队立即进入阵地,击退敌军的步兵进攻。”
在开城保卫战中,一次敌机俯冲扫射,曹永志的腹部被弹片划伤,缝了5针。“战争虽然残酷,但大家坚强乐观。”曹老笑言,“那时候每个战士都会用英语说‘缴枪不杀!’,因为敌人很怕死,只要能保命,决不会负隅顽抗,所以我们的部队涌现出了很多孤胆英雄:坚守六七高地三天三夜的刘殿亮、一人抓获63名俘虏的刘光子……”
“战争给朝鲜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我从没在村子里见过青壮年的朝鲜男人,他们都上了战场,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孩子。”回首60年前的那场战争,曹老感叹,“抗美援朝取得最后的胜利靠的是中国人民的志气、全国人民的支援。我们是为正义而战,正义之师必胜!”
军人世家的爱国情怀
曹永志师长共有一子三女,在父辈的影响下,全都走进了绿色军营。孙子曹山在北京武警总部任职,已是少校军衔。曹家三代走出七位军人,可谓名副其实的“军人世家”。
“我是听着爷爷、父亲、姑姑们的军旅故事长大的,从小就对部队很向往。”曹山告诉记者,祖辈、父辈的英雄事迹一直激励着他。虽然身处和平年代,体会不到枪林弹雨带来的震撼,感受不到浴血奋战的壮烈,但作为军人,对国防事业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一样强烈。“抗美援朝的胜利是爷爷这一代人创造的奇迹。革命前辈勇敢、坚韧、无私的伟大品质永远不会过时,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它们是创造任何人间奇迹都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样的信念,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情怀,把三代人的心与祖国的国防事业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如今,这一家人正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以军人严谨、务实、细致的作风恪尽职守,去实现军人的另一个梦想——祖国经济更加繁荣、国防力量日益强大、综合国力不断攀升。(胡杨、赵春卉、安希民/文 陆宁、郑文忠/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