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泽于林庄
——记韩城镇于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景福
(刘瑞新 刘贺来 张笑非)
雨,不停地下着。李景福撑伞冒雨前行。
丰润区韩城镇于林庄村的村民们说:“李景福就像一把伞,一年四季,他想着我们、罩着我们,为我们遮风挡雨。”
的确,从贫穷落后、房屋低矮的传统农业村,到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花园式新村,“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残有所靠……”于林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景福用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和担当,为全村撑起了幸福之伞、和谐之伞。
李景福,福泽于林庄。
商海击水
李景福的成长,深深地打着时代的烙印。
1994年,那是产权制度改革走向纵深的火红年代。承包、租赁、买断,诱惑与躁动孪生,挑战与机遇并存,李景福用30岁的风华正茂,承包了村里的电器加工厂。三年,犹如白驹过隙。多少人到中流击水,又有多少人折戟沉沙。但是,李景福用三年时光,把一个资不抵债、频临倒闭的企业经营得红红火火、如日中天。
那是苦挣苦熬、披星戴月的三年,也是积累经验、走向成熟的三年。三年,让他看到了自己和家人摆脱困顿、发家致富的美好前景。
然而,一次又一次的敲门声,打碎了李景福个人发家致富的梦想。
“你不是党员,你可以担任村主任。我们是看着你长大的,你不会自己富了,就扔下村子里的父老乡亲。”
老党员李克林、李玉臣、李洪全先后找到李景福,希望他站出来竞选村委会主任。
接着,村民代表么占海、李俊斌、张玉山也找到李景福,希望他能站出来带领大家发家致富……
那是一张张饱经沧桑的面庞、一双双期待信任的目光。在沉思中,李景福第一次认真地审视脚下的这片土地。
于林庄村毗邻唐通公路,距离唐山市区不过5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是,由于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强,村民们看不到优势,找不到出路,岁岁年年、日日时时,一个汗珠子摔八瓣,贫穷依旧是贫穷。人心散,村子乱,村貌破旧,道路泥泞,村民甚至连干净水都吃不上……
这是生他养他给他生命的土地啊!李景福猛然意识到,自己离这块土地是如此之近——他没有一天真正走出过这片土地,他也不能走出这片土地。
但是,真的要放下自己的事业?
李景福把情况向家人作了说明,兄弟姐妹七嘴八舌,纷纷反对。李景福明白,兄妹八人,他排行老五,尽管都已结婚出嫁、成家另过,但他是家中盖房的檩,是院中参天的树。
李景福把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说:“景福,你大了,路,得靠你自己走。”
他懂父亲。父亲从小就教育自己:人要帮人,要积德,要行善。
那是他成长过程中浓重的人生底色。
望着父亲深沉的目光,他说:“我干了,我一定要让于林庄变个样。”李景福一昂头,把一份不舍、一份愧疚倒咽于胸。
在那“一昂头”中,李景福拉开了他的人生大幕。
初当大任
1997年3月,于林庄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在上级部门的监督下有序进行。在全村960名选民中,李景福以860票当选。他向乡亲们郑重承诺——
“我当村干部,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就是想为乡亲们办点实事、办点好事。所以我保证:一是不要村里的一分钱工资,不在村里报销一分费用;二是为村里建一个企业,免除村民的三提五统和农业税;三是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村民饮水难、行路难的问题。”
一诺千金。
3月15日,李景福走马上任;5月,他号召党员村民集资9万元,自己出资20万元,开始兴建高压电磁厂。3个月后,电磁厂投产,安排村民150人进厂务工,当年盈利15万元。
按照对村民的承诺,李景福第一年减免三提五统和农业税6.5万元,第二年减免15万元,三年减免38.6万元。
李景福并没有满足。他千方百计争取支农资金18万元,打深井,铺管道,实现自来水入户,解决村民吃水难的问题。接着,他又多方筹措资金,完成街道硬化,解决村民的出行难问题……
于林庄的变迁,让党看到了李景福为村谋利、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1999年8月,在经过三年的考验之后,李景福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先锋战士。
那是梦想是期望是无尚的荣光与自豪!在那一刻,李景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党,交给了于林庄。
大公擎天
2000年10月,李景福分别以高票当选了于林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
两副重担同时压在了李景富的肩上。
农村是各种矛盾的集合体。柴米油盐,吃喝拉撒,家长里短,不一而足。因此,有人说:“宁带一个军,不管一个村。”但是,李景福明白,任何事情,都绕不开一个“理”字;一切矛盾,都抬不过一个“公”字。于是,李景福处理村内的重要事务,坚持先召开村两委会议,再召开全党会、村民代表会,充分发扬民主,集体研究、集体决策。特别是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严格“公”字当头,时刻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能优亲厚友。
2005年,于林庄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将原电器厂出售。三哥李国福对他说:“我给村里八万块钱,就把企业给我吧。”李景福当即回绝:“不行,这事儿我说不算。”最后,村两委会面向社会装标出售。尽管李国福以最高标的中标,但多花了7万元。说到这些,李国福对这个弟弟至今仍然疙疙瘩瘩。
李景福伤了哥哥,又伤了姐姐。
一次,姐姐找到李景福,说:“兄弟,你外甥要结婚了,你给留一个宅基地的指标吧。”
“大姐,结婚批宅基地,是有条件的,还是按程序走吧。”
“你是书记,又是主任,我没求过你,这次你就给说句话。”
“正是因为我是书记、村主任,我才不能说这句话,村里两千多双眼睛在看着我,我不能这么做呀。”
姐姐好说歹磨,李景福金口不开。姐姐站起身,说:“好,你大公无私,你六亲不认,从此,你没有我这个姐姐,我也不认你这个兄弟。”说完,一甩袖子,走了。
俗话说:“娘亲舅大。”但宅基地指标分配一直是村里的焦点问题。李景福不能因为“娘亲舅大”就破坏了规矩。
大姐最终没有分到宅基地的指标。最后,李景福将自己分家时得到的老宅基地给了大姐。
李景福的六亲不认,在亲情、感情上留下了疙瘩,但在于林庄父老乡亲的心上,留下的却是大公擎天的希望,是公私不能偏废的力量。
“公”字在上,激发了于林庄村的发展活力,到2008年,村集体已有300万元的积累。
那是十年磨一剑!
然而,还有未来的10年、20年、50年、100年。于林庄未来的路在哪里?
此时,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最前沿,唐山已经开始了农村新民居建设的有益探索。
和着时代的潮音,一个宏伟的蓝图在于林庄铺展开来。李景福要让父老乡亲住上楼房,宽敞、舒适;要把于林庄率先建成科学发展示范村,和谐、品位。
李景福豪气勃发!
科学发展
2008年3月,李景福带领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到沙流河村、西杨家营村参观学习新民居建设经验。
回到村里,村两委立即召开了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会上,李景福代表村两委,正式提出了于林庄村“村庄平改、整体搬迁,建设宜居家园”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街头巷议,各种意见扑面而来。
李景福组织全村60名党员、37名村民代表进行了五天的集中学习。学习会上,李景福声情并茂:“我姐找我批宅基地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四五年,但是,她当年甩门而去的情景我一直没忘。旧事重提,我想说的是:三分的宅基地可以让亲情反目。但由于指标限制,我们村有100多件宅基地申请不能批复,那又是怎样的矛盾积累?传统的建房模式,既不利于集约用地,更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统一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的思想,李景福带领每名党员、村民代表分包三户,深入群众、了解社情、做好工作,确保对全体村民负责,最大限度地保护村民的利益,做到和谐拆迁、有情拆迁、依法拆迁。
这是于林庄村历史上第一次整体拆迁。李景福召开各种会议40多次,还与有关部门联系举办听证会,解除拆迁户的疑虑。白天,他一家一户地接待群众,不厌其烦地解答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晚上,又登门家访,促膝谈心。在不到4个月时间,一期300个拆迁户愉快签约,实现了零上访、零暴力、零冲突。
然而,天有不测。就在拆迁清场之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开发商一下子撤走全部资金。房子都拆了,怎么办?李景福说:“请乡亲们放心,天塌下来我顶着,保证让你们按时搬进楼房。”
掷地有声的话语,让村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李景福东挪西借,拆借资金一亿多元。经过5个多月的紧张施工,于林庄村一期10栋现代化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李景福为它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左岸景林。
2010年春节前夕,300个拆迁户全部搬入新居。
春节到了,家家张灯结彩,户户鞭炮齐鸣。住上楼房的老党员王子亭挥毫泼墨,为李景福写下了一副对联:“平改楼梦想成真,贫变富景福情深”,横批:“党恩永驻”。
无独有偶,74岁的李俭老人把自己书写的大红对联悬挂在小区大门的两侧:“村主任搞平改造福后代,庄稼汉住高楼梦想成真”,横批:“辞旧舍居广厦幸福不忘开拓人”。
这恐怕是楹联史上字数最多的一个横批。李俭说:“不这样写,不足以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的确。通过拆迁平改,每户村民至少分得两套楼房,集体资产增值近两亿元,全村新增轿车120多辆,农民生活水平一下子向前迈进了20年!
大爱无疆
一个秋日的午后。李景福在镇医院门口看见一位村民焦虑地东张西望。原来,妻子得了病急需要手术,可手术费还没凑齐。李景福二话没说,当即掏出3000元塞到他手里。后来,李景福又分两次给他送去3000元,帮他渡过了难关。
事情虽然过去,但李景福的心里却失去了平静。于林庄富了,但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会一般齐,天灾病业、老弱病残,他们需要的是雪中送炭啊!
李景福决定:由自己出资,发展于林庄的公共事业。
当年,在中小企业改制中,李景福先后买断了村办电磁厂、镇办第一轧钢厂。这成了李景福造福乡亲的重要物质基础。
——李景福出资280万元,兴建了一所现代化幼儿园,让农村娃娃与城里的孩子一样,从小接受高标准的教育,实现了幼有所托;
——在区配套资金的基础上,李景福个人追加投资200万元,兴建于林庄小学,使周边学生实现就近入学,实现了少有所学;
——从2006年开始,李景福个人出资,为该村6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还将为村子的老人发放“退休金”,实现了老有所养;
——李景福个人投资100万元作为本村农民医疗基金,在新农合报销40%的基础上,将报销比例提高到80%,解决群众“大病返贫”的后顾之忧,实现了病有所医;
——李景福每年拿出3至5万元作为助残基金,为弱势群体改善生活,使30名残疾村民“体面地生活”,实现了残有所靠;
——在对小区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同时,投资892万元,建成了5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娱乐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并成立村民诗词协会、书画协会,实现了闲有所乐……
“幼有所托、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残有所靠、闲有所乐”,那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情和爱。
李景福用一个共产党员的情和爱,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他多次被省、市、区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多次被省、市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告别过去,于林庄一路高歌;在一路高歌中,于林庄再塑未来——左岸景林二期工程已经开工,超级市场已经选址,现代农业产业园已经规划……重要的是教育农民改变生活方式,让于林庄更加富裕、更加文明!
李景福信心满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