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凯素 冀东子弟兵的母亲
人物简介吴凯素,原名吴开素,河北省迁西县(原属迁安县)南团汀村人,1879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常听父兄们讲《三国演义》和岳飞的故事,虽未进过学堂,却懂得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1898年嫁到与娘家隔河相望的东营村。1938年冀东20万工农抗日大暴动,她对乡亲们说:“这下咱穷人该有出头之日了!”翌年春夏之交,抗联第十四总队政治部主任韩东征率八路军二十二总队在迁西滦河南北打游击,多次到东营村宣传和发动抗日。她在韩东征的启发教育下,由一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农家妇女,逐渐成为具有一定革命觉悟的抗战新女性。她为冀东子弟兵做出了大量可歌可泣、值得永载史册的事迹。1974年1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95岁。2010年三八节,被评选为唐山百年十大女杰。
(汪庆成 贠开芳)满眼都是绿色,拐过一道弯,又是一道弯,我们的车穿行在绿色的海洋之中。
四外是层层叠叠的山岭,近处绿色山岭之外,还有飘渺着云雾的远山。
就在这大山深处,我们来寻觅一个骄傲的论据,一个自豪的源泉,一个伟大的母亲。
子弟兵的坚强堡垒
在迁西县绿色的大山深处里,在大黑汀水库的一处边缘地带,我们找到了这个叫做东营村的小山村。
名字还是原来的名字,村子却已不是原来的村子了。
“原来的村子淹没在水库当中了。”村党支部书记郭营先指着村东南方向说。在那里,沿着河边是一层层的绿树,透过树丛的掩映,可以看到宽阔的闪着波光的河面。
作为水库移民村,村里迁走了许多人。现在的村子向西迁到了这个更高的地段。原先200多户人家,现在只有90多户了。
但是吴凯素的名字依然清晰地印在村民们心头,印在这绿色的大山深处。
提起“大模范”吴凯素的事迹,村里88岁的老人郭春庸、80岁的刘文山历历在目,如数家珍。
时光回到70多年前,耳边仿佛听到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就在那样的年代里,吴凯素的家成了共产党八路军的坚强堡垒。
那是1939年夏天,东营村成立了党支部。抗日干部经常到这里来活动,吴凯素的家成了秘密落脚点,李运昌、李楚离、韩东征、陆明等特委、县委、区委主要干部经常住到她家里。
那年月,日子苦啊。她一家常以树叶和糠菜充饥,却省下粮食留给同志们。栗子、梨干、大枣之类好吃的,更舍不得吃,全都留给同志们。至于为保证同志们的安全所付出的心血就更多了。
有一次,迁青平联合县县委书记黎文来东营村布置工作,晚上住到吴凯素家。那时候,潵河桥的日本鬼子随时可能来偷袭村子。为了确保县委领导的安全,吴凯素悄悄在大门外站了一夜岗。那时她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同志们见她满眼红血丝,过意不去:“您老受累了,给您添了这么多麻烦,真不知怎么谢您。”吴凯素却说:“你们一天到晚打鬼子,抗日,难得睡个囫囵觉,在大娘家一定要吃好睡好,更不能出差儿,我苦点累点算个啥。”
随着抗日形势的发展,来吴家的抗日人员越来越多,只要同志们到来,她和儿媳张贺凤就忙里忙外、热情接待,烧水做饭,缝补衣裳;要是来了病号,照顾得就更是细致入微。
吴凯素家住过冀东报社一位名叫刘建华的女重病人,同时还住着一位八路军十二团的战士小杨。为照顾好他们,吴凯素饭吃不好,觉睡不沉,一天到晚忙着洗衣服、换药布,擦伤口,端屎端尿。夜里听到小杨呻吟,她赶快端水过去,把热水吹凉后,一口口喂他,药片不好咽,她就掰成几瓣分着喂下去。小杨大小便不能自理,她端着便盆给他接屎接尿,小杨不好意思。她说:“孩子,你妈妈不在跟前,我就是你的亲妈,哪个儿子不是妈妈擦屎擦尿带大的呀?”她还尽量做点好饭菜给他们吃。家里的鸡下了蛋,自家人一个也舍不得吃,都给小刘和小杨补身子了。有只母鸡不爱下蛋,她就杀掉炖烂,连汤带肉一起端给他们吃。在她的精心照顾下,小刘、小杨很快养好了身体,返回前线。临走前,他俩拉着吴凯素的手,不停地叫着“妈妈、妈妈”。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伤病员一次次抬来,一批批离去。先后有90多位伤病员吃过吴凯素做的饭菜,受过她的精心照料。有些生命垂危的伤病员,在她精心照料下,也都死里逃生,重返岗位。
危难中驶来那条船
在危难关头,吴凯素一次次挺起母亲的胸膛,用她那过人的智慧、勇敢和坚强,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有一次,迁遵兴联合县一总区区长王维州率区小队夜袭南团汀据点,营救被捕同志。因敌众我寡,区小队战斗失利,退到大河山渡口。正在大家为没有船渡河而焦急万分的时候,突然发现吴凯素的老伴儿郭有林划着船赶来。同志们跳上船,渡过滦河,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大家感谢郭大爷。大爷却笑着说:“这都是你大妈的安排,她熟悉这一带的情况,知道这里没有摆渡的船,专门让我划船来这儿接应你们。”
1942年夏,驻喜峰口和潵河桥的敌人联合出动讨伐东营村。村里得到情报,立即通知群众转移。这时,刘建华正住在她家,吴凯素想把小刘转移到山里去,吩咐儿媳赶快收拾东西,自己到外边找帮手。刚出家门,就发现一位伤员正吃力地从一家院子里往外爬。她跑到跟前一看,认出是八路军十二团的小杨。他腿上挂花,被安置在村里养伤,此时房东不在家,他听到外边很乱,想出来看看情况。吴凯素来不及说什么,赶紧把小杨搀扶到自己家里。她和儿媳用门板在屋里搭了个铺,让小杨躺下,然后对儿媳说:“我们不能走了,死也要和这两个同志死在一起。”她当即想出两条对策:一是自己装疯,敌人进院时,争取麻痹和骗走敌人;二是嘱咐儿媳,万一敌人进屋搜查,就说小杨是丈夫,刘建华是小姑,他们都在“发疟子”。布置妥当,吴凯素松开发罩,脸抹锅底灰,披头散发,痴呆呆站在院子里。不一会儿,敌人端着明晃晃的刺刀闯进院子。吴凯素直愣愣盯着敌人,嘴里流着涎水,敌人果真以为她是个疯子,狠狠踢了她几脚,就走了。屋里的小杨和小刘,听到大娘挨打,几次想冲出去,都被张贺凤拦住了。此时,吴凯素走进屋子,小刘和小杨都哭了。吴凯素微笑着说:“孩子们,别哭,我们胜利了!”
1943年秋,敌人又要来扫荡了。群众和伤病员纷纷进山隐蔽。吴凯素和村办事员郭养民等人为了照顾大家转移,留在最后。恰好在这时,从滦河西转来了12驮子手榴弹交东营村保管。情况紧急,怎么办?吴凯素坚定地说:“运到山里去,决不能让这些抗日的本钱落到敌人手里!”她说完,便不顾一切地和郭养民等人一起向山里搬运手榴弹箱子。她年纪大了,又是小脚,路上被石头绊倒了,腿摔伤了,鲜血浸透裤子,可她咬着牙,坚持搬运。他们终于抢在敌人进村之前,把手榴弹全部运进山里,藏了起来。
站在天安门上观礼
凡是党和八路军号召的事情,吴凯素就坚决去做。1941年6月,迁遵兴联合县基干队扩军组到东营村扩军,由于当时环境残酷,群众一时有顾虑,扩军工作遇到困难。吴凯素说服家里人,第一个送大儿子郭立锋报名参军。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很快出现了送子、送郎参军的热潮。后来,她托人给儿子捎信:“要安心打仗,多杀鬼子,为家乡父老争光!”儿子因病回家休养,病未痊愈,她又让儿子参加了青山游击队,还杀掉家中仅有的一口猪慰劳干部战士。
吴凯素整天接待干部、照顾伤员,村里就不想再让她担当做军鞋的任务了。但她说什么也不依。她说:“子弟兵打仗钻山沟,走远路,光着脚怎么和敌人斗?”她做军鞋格外加劲,鞋底纳得硬邦邦,每双都在一斤二两以上。在她的带动下,村里每次都出色完成做军鞋、军袜的任务,多次受到上级表扬。
1945年春,冀热辽军区、行署召开群英大会,表彰抗日有功人员。会上,吴凯素被授予“援军模范”光荣称号。大会赠予她一面锦旗,奖给一头黑色毛驴、半匹大线布、一支钢笔和一个笔记本。从此,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大模范”。
抗战胜利后,吴凯素又投入到支援解放战争的工作中去。1946年,“新华部队”在东营村生产的弹药无处存放,雨季来临,炮弹一旦淋雨受潮,就没法用了。吴凯素得知此事,马上腾出自家两间厢房,用来装炮弹。屋子装不下,她就让老伴儿和儿子搭铺睡到院子里,帮助部队解决了困难。
1947年和1948年,迁西境内连续发生灾荒,群众生活极为困难。吴凯素积极配合村干部,组织群众开荒种地,发展工副业生产,开展生产渡荒运动,发动妇女纺棉织布,支援前线,直到解放战争胜利。
1951年9月16日,李楚离率中央访问团访问冀东革命老区,特意派人将吴凯素接到县城参加了七千人联欢晚会,给她颁发了毛泽东主席“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题词和毛主席头像纪念章,并邀请她月底前和访问团一同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吴凯素精心挑选了三斤大栗子,准备进京送给毛主席。
吴凯素进京后,接到了毛泽东主席署名的请柬,上边写道:“订于一九五一年九月三十日下午七时在怀仁堂举行招待会,敬请光临。”她准时出席了招待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1400余名英模代表欢聚一堂,共同庆祝国庆。她荣幸地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0月1日,她站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观了隆重的国庆大典,度过了平生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
从北京回来后,吴凯素逢人便宣传国庆盛况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讲话精神,谈自己的感受,以自身实际行动带动家乡人民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54年10月,中共迁西县委赠送吴凯素一面奖旗,上面写着:“以前是拥军模范,今年又在生产中立功”,在全县干部大会上表彰她积极参加农业生产的先进事迹。此后,她多次出席省、市、县人民团体代表大会,享受到党和人民给予的很高政治荣誉。生活上,她也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患病时为她请医送药,即使三年困难时期,也为她送去充足的大米和白面,她幸福地度过了晚年。她非常知足,临终前还教育晚辈:“牢记党的恩情,一心跟党干革命,为社会主义建设多出力……”
东营村,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小山村,在美丽平静的外表之下,能让人感觉到,她也在积聚着、涌动着发展的力量。
村里铺了水泥路,进村的汽车不用再为下雨天的泥泞发愁。
眼下正进行一段垃圾沟的封盖工程,一些干活的人光着膀子,跑上跑下地运送水泥,砌起沟壁。到时候建好了,村里就会更加整洁美观了。
村委会小广场四周,装有太阳能路灯,还有高架灯。乍一看,这里和城市公园一角无甚区别。再一想,城里比不上啊,城里哪有这么清静的公园呢?
村里老人告诉我,这里依然是民风淳朴,可以门不上锁、夜不闭户。
眼下村里还谋划着一个建设旅游景点的项目,大展牌都做好啦!一旦有了好的开发项目,东营村就会变得更富有、更美丽。
四面环山、一面靠水的这个可爱的小山村啊,你承载着多少美丽的故事,又是多么令人神思遐想啊。
村委会高台阶下,不远处有一座碑,上边记载着吴凯素的事迹和吴凯素小学的建设历程。
从村委会门前向远处望去,那清澈的河水就在不远处闪动着耀眼的波光。恍惚中我仿佛看见,河水中那原来的村庄里有一位清瘦的中等个子、踮着小脚的母亲,匆匆往来奔忙着,为那些肩负着我们民族未来的人们!
美丽的山水、美丽的土地缔造了这样一位美丽而伟大的母亲!
我们为这伟大母亲而自豪!也该扪心自问:为母亲的土地我们到底做了些什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感谢唐山市委党史办、迁西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研究室对本次采访的帮助。摄影:杨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