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院院士(10人)
1、尹伟伦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校长,植物生理学教授。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在森林培育和生物学学科交叉领域工作,针对中国林地生产力和生态效益低下的原因,发明植物活力测定仪,首创鉴别苗木和根系死活新技术,为造林壮苗质量把关,鉴定为“具有创造性和突破性的国际领先地位”;创建林木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为干旱地区植被恢复筛选抗逆良种;建立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从生命活力本质筛选壮苗,鉴定为“重大技术变革与创新,把中国该领域推向国际先进水平”。建立光合性能预测生长潜力技术,被“世界林业纪要”国际评价为“卓越成就”;攻克速生良种园难开花、结实少、不能丰产良种的世界难题,人工促进速生优株早花、丰产良种,极大缩短育种周期,鉴定为“填补林木开花理论空白”。发表论文81篇,著作10部,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4项、国家教学一等奖1项、省部一等奖3项。
2、马克俭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政协第十届政协委员、常委。空间结构研究领域,在“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和“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做出了贡献,在建筑结构科学领域有较大创新与发展,并将十多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3、潘际峦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焊接工程研究方向,参与创建我国高校第一批焊接专业,长期从事焊接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60年代初试验成功氩弧焊并建设成功我国第一座核反应堆工程,继之研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束焊机;70年代末研究电弧传感器,首次建立电弧传感器的动、静态物理数学模型,并研制成具有特色的电弧传感器及自动跟踪系统;80年代研究成功新型MIG焊接电弧控制法“QH—ARC法”,首次提出用电源的多折线外特性,陡升外特性及扫描外特性控制电弧的概念,为焊接电弧的控制开辟了新的途径。1987—1991年在我国自行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时担任焊接顾问,为该工程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研制成功爬行式弧焊机器人,属国际领先水平。
4、吴以岭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络病分会会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岭医药集团董事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医药研究院院长。络病理论指导心血管病治疗研究领域。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致力于中医络病理论的创新性研究,承担了国家973项目“络病理论指导血管病变防治的基础研究”,被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国家863、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二十余项,主编《络病学》专著获200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著作一等奖,以此为基础编写了新世纪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体系,创立络病学研究理论框架“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研究络病发病、病机、辨证、治疗,初步建立络病证治系统。
5、宋振骐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矿压力研究所教授,著名采矿工程专家。长期从事矿山压力研究,他提出岩层运动理论,建立和发展“实用矿山压力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现场生产实践,大幅度降低煤矿顶板等重大事故;在进行大量现场观测的基础上,掌握了丰富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研制了预测预报矿井顶板事故的方法和各种仪器,包括综合机械化采煤的支架工况监测系统,保证了煤矿高产高效和安全生产。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