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变迁亲历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民众对未来生活最美好的企盼。如今,这一愿望早已实现,而且大大超过了当年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目标。
上世纪50年代,我由冀中农村参军来到唐山,那时连部没有电话,有事只能去邮局打,或派通信员到团部打电话。后来我到涧河、洋河口边防派出所当指导员,联系要靠地方电话接转,电话经常占线半天也打不出去,着急又误事。60年代末,我调到军分区工作,上下级联络也要靠手摇电话机,十几个县(市)武装部忙活一天才能通知到。如果和农村老家联系,就只能靠书信,半个多月才能寄到,发电报也得十来天。80年代初,一位战友帮我架设了一部电话,因还需通过部队总机接转很不方便,于是我花3000多元安装了宅电。然而,花钱不少,使用率却不高,因为那时莫说农民,就是城市居民有电话的也不多。90年代后形势迅速发展,电话进入了千家万户,BP机、大哥大也开始流行,成为当时身份的象征。
到了新世纪,各种手机应运而生,购买使用者越来越多。没想到我在晚年也享受了高科技,女儿把换代的手机给了我,并教会我如何接打电话,后经我自己钻研又掌握了发短信、玩游戏等诸多功能。我后来又买了部新手机,爱不释手,经常摆弄,儿孙们都说我是“老玩童”。如今,手机已遍布城乡,几乎人人都有,不论多么遥远,相互间只需几秒钟即可通话和接收信息,既方便又快捷。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亲身经历了通信工具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感而发做诗一首:小小手机威力大,键盘一按通天下。亲朋好友常联系,千里之外互应答。古稀老翁也时髦,自寻乐趣度年华。孟祥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