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叶口日记(26)
9月2日,星期四,晴。
早上帮李宝珍大叔和孟庆华大婶择花生。他们每年都种半亩地的花生,以往大都用来榨点油,自己吃。今年他们已经有了商品意识,准备把花生煮好后卖给游客。农产品的商品化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我也暗暗替他们老两口高兴。花生角上沾满了潮湿的泥土,开始时大婶不让我择,说太脏。我笑着说,我也是农家出身,而且家里也种过多年花生,不嫌脏。工作时,我想起年少时种花生、管理花生及收花生、剥花生的情景来,心中溢满怀旧的温情。那时刨完花生会寻找很多3个角甚至四五个角的花生用线绳串起来挂到墙上,使之成为一道纯朴的风景线。而冬夜剥花生的情景也极为温馨:外面大雪纷飞,屋内炉火正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时邻居也来串门,昏黄的灯光下(我父母都是节省的人,他们不用大瓦数的灯泡),或是跳动的烛光中,大家边说闲话边把一个个花生剥开。细微的脆响声后,花生壳被挤裂,壳上微尘飞扬,红红的花生粒被丢到一个簸箕里,碎裂的花生壳被扔在另一个簸箕里,两者都越堆越高,渐渐堆成小山时,炉火渐熄,夜雪初霁,人们也该休息了。再次感谢命运曾经安排我生活在乡下,使我有自然而然亲近泥土五谷的机会。
去村妇女主任曹春英家吃早饭,又见到了来自野三坡为山叶口修山路的民工们。但已经不是原班人马,相熟的民工纷纷与我打招呼,并拉我去他们桌吃饭,我欣然就餐。真的非常喜欢这种吃大锅饭的方式,你一碗,我一碗,大伙儿风卷残云抢着吃,一会儿盆盘就见了底儿。饭后民工们去山上修路,我一个人去村委会翻看户口登记册,边翻看边作一些笔记。整个一天,我几乎都在做这项工作。收获是:一、大体理清了村中几大家族的繁衍脉络。山叶口主要有玄氏、曹氏、张氏、李氏、王氏、石氏六大家族,其中玄氏家族人丁最旺,人口约占全村的四分之一。二、同一家族中同一辈份的人以前都在名字中用一个相同的字,但现在这个老传统已经被打破,近几年出生的孩子有不少已经不再囿于此,而是起了个性化的名字。村里有一个3岁的女孩甚至起了4个字的名字。这表明现代农村中家族观念已经趋于淡漠,而追求个性自由的新观念渐渐占了上风。三、最新统计为128户的小山村竟然有20户是“倒插门儿”的家庭,其户主均为本村的女子。四、这个仅有420口人的小山村竟然有4对双胞胎,其中一对还是龙凤胎,概率真是不低啊!他们分别是40岁的曹拥军、曹爱民兄弟,24岁的王玉凤、王玉龙姐弟,21岁的王新月、王明月姐妹,1岁的玄浩源、玄浩铭兄弟。看着这些双胞胎兄弟姐妹们,我情不自禁想起评书中常用的那句“无巧不成书”来。
晚饭后坐在桥边水泥台上,与玄兆祥、杨福莲、玄春秀等几位村民聊天。杨福莲42岁,是山叶口第一个开办农家饭店的人。那是2006年初夏,乡领导陪两位客人来村里参观,客人想吃农家饭,杨福莲东拼西凑,找来小米、柴鸡蛋和山蘑等物,按照土办法惴惴不安地为客人做了一桌饭菜,没想到客人吃后却倍觉可口。在乡里的扶持下,杨福莲才正式办起了饭店。在她的带动下,目前村里已经有了近十家农家饭店。我们聊天时,几只萤火虫尾部闪着黄绿色的光在附近飞来飞去,玄春秀的女儿闫晓捉了一只,问我萤火虫究竟为何发光。我告诉她萤火虫体内有一种磷化物发光质,会引起一连串化学反应,从而发出光来。萤火虫成虫以露水和花粉为食,平均寿命仅为5天,所以应该尽量成全它们对世间的留恋之情。闫晓听了后若有所悟。(记者杨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