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要是有一部手机……
老屋要拆迁了,我收拾旧物时发现了一个信封,这是老父亲给我写信时用的。面对这个保留了40多年的旧信封,我感慨万千,可想的最多的还是当年和父母通信时所受的“煎熬”。
1961年,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家居穷乡僻壤的我考上了县城的一所中学。家离县城很远,交通不便,要走10多公里才能坐上汽车。当时父亲患高血压、心脏病,母亲患青光眼,处在半失明状态。作为一个初次离家的小女孩,家里没有人能送我上学,也没有人能到学校来看我,我与家里的联系全靠信件。信件往返一次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旦遇到恶劣天气或其他意外情况,迟收或收不到信件时,彼此心中那份牵挂,那种企盼,那份熬煎,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一次,一位到县城办事的老乡捎信儿告诉我,母亲患病住进了医院,详情不明。我急得要写信回家打听情况,可一想到要等个把月的时间才会有回音,便忍不住一下子哭了起来。那时不会幻想要有一部手机,只幻想有一双翅膀能飞起来,飞回家乡,飞回母亲身边。幸好老师准了我的假,我才能回家探望。那次,母亲得的是急性胸膜炎,很危险。
1964年,我考入省城一所大学,离家更远,通信依然不便。那天我突然收到一封电报——父亲病危。电报虽是加急的,可到我手里已经是10个小时以后了。我一路辗转到家,父亲已经离世了……
我正捧着父亲留下的这个信封回想当年,桌上的电话响了,是儿子打来的。他告诉我,单位开班后会,晚回家半小时。儿子挂机了,可我却端详着话筒迟迟不肯放下,心想,这玩意儿要早有几十年该多好啊!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