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唐山人的博爱
(艾立起) 博爱,是新唐山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唐山人的博爱?无私奉献爱心之胸怀,广播爱的种子之气度,是人们对唐山人的博爱精神作出的一种概括,一种诠释。
唐山人的博爱是超越血缘高尚的爱。大地震发生后,人们不分亲疏,不计恩怨,互相救助,同舟共济,渡过了难关。经历了大地震的磨难,唐山人用自己的实践让爱的内涵更加丰富,外延更加广阔。夏争,唐山一位身患绝症的大学生,他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幸运儿。他的病情,牵动全市人民惦念的心;他身上,聚集了全市人民无私的爱。在捐款现场,日理万机的市领导抽出时间赶来了,田间劳作的农民放下锄头赶来了,外地经商的老乡丢下买卖赶来了……手持拐杖的老人捐出养老金,母亲怀抱中的幼儿献出自己的压岁钱。尽管大家与捐助对象非亲非故,但在博爱精神的驱使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走到一起来了。这些年,唐山人类似的无私捐助,谁也无法用数字统计,人们知道的是,从此,唐山人发起了“帮一点儿”活动;从此,为困境中的人们献爱心成了市民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
唐山人的博爱是跨越地域博大的爱。去年秋季开学后,唐山某大学有一位来自秦皇岛地区的女大学生,瘫痪的母亲家中无人照看,只好跟自己一起来唐山。开始母女俩怕给别人添麻烦,对外没有声张。但好心的唐山人知道这件事后,纷纷伸手援助之手:校方特意为该生住宿、学习提供方便;唐山各界给她们送来了捐助的钱物;住地医院的专家上门为患者检查,并为她们提供免费长期医疗服务。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受到救助的人还有许多外地的民工、来唐探亲途中不慎丢失钱包者,还有旅途经过唐山需要急救的老人、伤员和孕妇。在被救助者看来,唐山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到处都有活雷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句话在唐山被演绎成“无论何方有难,唐山一方都大力支援”。在郴州、在汶川、在玉树,在任何需要救助的地方,在任何危急的关头,都能看到唐山的无限爱心、唐山人的无私奉献。
唐山人的博爱是摒弃杂念纯洁的爱。唐山人的博爱精神之所以可贵,还在于只讲付出,不讲索取;只有奉献,没有杂念。开平区一名税务干部多年义务资助西北一贫困大学生,却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此事。直到这位学生按照汇款人的地址寻找自己的恩人时,事情才真相大白。而唐山一位媒体记者采访当事人的稿件获奖后,记者也同样以不留姓名的方式,义无反顾地将一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大学生。在唐山慈善机构工作的人都知道,许多人捐出善款,都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因为他们个人不需要张扬,不期待回报。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品味唐山人的博爱,使我们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唐山今天的和谐美好,与唐山人爱的奉献密切相关;品味唐山人的博爱,我们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唐山人的博爱精神,必将促进世界更加和谐、更加美好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