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让生活更美好
电视上介绍了浙江一位贫困女大学生的故事,妻子看得落下了眼泪,于是和我商量,想给这女孩寄去200元钱,略表一下我们的心意。妻子是个很节俭的人,当时她的月工资也只有1200元。拿出六分之一,已经是很大一笔“预算外开支”了。
寄钱的时候,妻子还在留言栏里写了几句嘱咐女孩的话,告诉她以后有什么困难,还可以找我们。钱寄出去以后,妻子像办了一件大事,心情特别好,并盼望着能收到这位女孩的回音。
但过了一个月,没有回信,也没有电话。又过了一个月,仍然没有。妻子悄悄地和我讨论:“这女孩,收到了钱怎么不回个信呢?告诉我们,也免得再惦记呀。”我说:“可能是我们给的钱太少了。或者,这女孩收到的捐款太多了,没有时间一一回信。”话虽然这样说,但心里还是希望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
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几年,现在回想起来,我和妻子都觉得我们当时的想法过于狭隘。既然心甘情愿帮助人家,又何必幻想对方感谢?慈善是一种同情,也是一种真爱。任何的施舍和善举,都不能附加任何条件。我们不能希望得到受助者的感谢,更不能要求受助者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让慈善尽可能在“秘密”的背景下运行,不仅可以保护受助者的尊严,而且能够维护慈善的纯洁与高尚。
去年冬天,在北京的一条大街上,我遇到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径直向我走来,很客气地说:“叔叔,我来北京办事儿,身上一点儿钱也没有了,你能给我10元钱吃饭吗?”我看小伙穿着很整洁,说话也文雅,就很爽快地答应了,掏出10元钱递给他。
但看着小伙子远去的背影,我却犯起了嘀咕:他不会是骗子吧?年纪轻轻,文质彬彬,怎么会连吃饭的钱都没有?转过身来,又觉得自己好笑,既然把钱给了人家,何必又怀疑人家的困境?如果不是真的遇到困难,一个自尊自强的年轻人,怎么会向别人开口?
我的慈善之心,经历过三个阶段的考验。起初,遇到要求帮助的人,我就觉得可怜,或多或少,都给一点儿钱。后来,看了一些报道,知道乞讨者中,有不少都是以此为业,甚至变着法骗钱。所以再遇到这种人,一律躲开老远。再后来,多年的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穷人,确实存在。绝不能因为索捐者当中混杂着行骗者,就把所有的索捐者都当成行骗者。只要力所能及,就尽量帮他们一点儿。贫困者也需要尊重,一个怀疑的目光,一句鄙视的话语,都会使他们更加痛苦和辛酸。
我有一个朋友,春节回家的时候,看到一个双腿残疾的邻居生活得非常困难和不便。回城以后,这个朋友心里一直不安。小时候,两个人是很好的伙伴。而现在,这个邻居孤身一人,只能依靠政府每月发放的低保金度日。最后,这个朋友经过几个月的思想斗争,终于下定决心,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600元,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专门送到残疾邻居的家里。这位朋友对我说:“直到把车交到他手的那一刻,我的心才踏实下来。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我虽然不能兼济天下,也算尽了最大努力。现在走在街上,都感到充实和快乐。”
如果你贫穷,你就用你的美德来显示自己;如果你富有,你就用你的善行来显示自己。有了慈善,生活才更美好;有了付出,感觉才更幸福。汪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