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失地农民参保问题刻不容缓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农民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各级党委政府如何解决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首先是参保率低。一是从参保政策上看,手段偏软。过分强调自觉,忽视政府干预。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坚持自愿的原则无可厚非,但许多失地农民的思想观念、理财意识、养老观念相对滞后是不争事实,还很难达到“自觉”的标准和要求。二是从缴费标准上讲,比例偏高。农民失地后牞多年来非农就业技能缺乏的问题、自给条件丧失的问题、补偿标准偏低不足以支付养老保险费用的问题暴露无遗,收入的减少和缴费的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三是从保障能力上说,水平偏低。目前的养老金发放标准在农村消费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尚能维持温饱。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失地农民望“险”却步,只能得过且过、安于现状。四是从参保人员上分,层次偏单。失地农民的家庭条件不一、经济状况不同,参保的需求特点鲜明。家庭条件好的想缴高的,经济状况差的只求温饱。层次的不明显,造成了不愿投保和无力投保两极分化。
其次是积极性差。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宣传日”“突击周”只是“雨过地皮湿”。许多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了解得支离破碎,模棱两可,甚至是道听途说。二是资金发放不到位。有的不能足额发放,有的不能及时领取牞拖欠失地农民养老金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了尚未参加养老保险的失地农民投保积极性。三是权利公开不到位。由于失地农民对养老保险实施过程应有的权利缺失知情权、缺乏监督权、缺欠参与权,他们对养老保险的信任程度大大降低,影响了养老保险工作的开展。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问题,笔者建议,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广泛宣传,在政策普及上下功夫;二是增加压力,在强制措施上下功夫;三是降低基数,在个人缴费比例上下功夫;四是提高能力,在保障水平上下功夫;五是拓宽渠道,在保险层次上下功夫;六是操作公开,在群众信任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失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工作才能落到实处。
曹桂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