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读《报任安书》有感
(徐凤军)
《报任安书》是一篇激切感人的至情散文,以铺排,对偶,典故等修辞手法,血泪控诉了封建专制;以千回百转之笔,书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曲肠九回之情,辞气沉雄,情怀慷慨,每读每有感想。中学初读,哀其不幸,怒骂刘彻;退休后复读,则有感于司马迁对人生的态度,陷入对生命的思考。
细细想来,生命大抵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然数量的寿命,二是社会意义的生命。“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对生命的取舍,选择的是后者。
由此而想,尊重生命,不是贪生怕死。那个乐不思蜀的刘后主,高官贵臣洪承畴、吴三桂等,虽保住了自然生命和荣华富贵,而其品质尚不及烟花柳巷的李香君、柳如是。这样的生命,何谈尊严?没有尊严也就谈不上尊重生命了。
尊重生命,是要活出品格。我单舟孤旅,回溯近现代史的硝烟,浏览明清的宫阙,远眺元人的铁马弯弓,驶入唐诗宋词的花海,游走在秦砖汉瓦的缝隙……找到了一串名字:屈原,荆柯,岳飞,文天祥,谭嗣同,杨靖宇……屈原如活,走他乡入异国,以其耀世才华,岂非轻松潇洒过一生?若如是,其“世间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尚人格又怎能照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天祥以一位状元郎的身份入仕,皇帝已降,而他拒不降元,这样的品格,在硝烟烽火间,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寇围堵,缺衣断粮,毅然战斗在白山黑水间,最后牺牲时,侵略者剖开了他的肚子,发现肚子里竟是树皮……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没有骨气可仰,没有气节可敬,缺少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价值。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和品格,尊重生命也无从谈起。
尊重生命,是要活出价值。《报任安书》的作者司马迁,应是一位士可杀不可辱的人物,受到最下下之刑——宫刑,用他的话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受此大辱,不该苟活下去。但他有未竟的事业,他要活在他的理想里,成一家之言,著无韵之离骚,张其正直的品格于后世。于是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隐忍生活的策略,狱中不辍笔墨。司马迁活着,是在追求生命的价值。如果生命没有了追求和价值可言,多么富贵的人生,也不过是过眼云烟。一个人行将老去时,漫步夕阳红,他回顾的岁月里,总是那些充满意义的往事。
尊重生命,是要活出度量。自古才高八斗,英才短命者不在少数。汉有贾谊雄文压天下,无奈官场多波折,迁贬之间,心怀郁郁,不及四十而折,可惜了一位才子国士;举杯酎滔滔,恍见雄姿英发小周郎,竟因嫉妒送了卿卿命……此类人,才华盖世,却不经风雨,惜智商超人,情商值数不过关,终留一抹遗憾感伤历史的长空,生命显得清浅了许多。据说,日本有位高考状元,学校搞错了分数,告诉他没考上,他受不了打击,要上吊自杀,幸亏有人及时告诉了他真相。后来,一家大公司准备聘用他,了解到他的经历,立即放弃了。理由只有一个:心理素质不好,难于胜任工作。而我认识的一位军休干部,虽双手残缺,衣食尚需要别人照顾,却能用脚夹毛笔,写出一幅力透纸背的墨宝来。人生如此不同,都在于对待生命的态度上。
军休人员中,很多人身有残疾,重病加身,也许每一抹朝霞都是我们最后的回眸。但我们不能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生命观,面对生活给予的不幸,我们还要拿出坚守阵地的战斗姿态打败生活中消极情绪,活出多彩人生,我们不妨把司马迁当做一个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