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我依旧眷恋的第二故乡
(张永胜)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在那里工作、生活了14个春秋。虽然已离别十多个年头,但还是经常梦回故里,那里的风土人情依旧使我情不自禁地眷恋。
20世纪80年代初,我穿上了军装,成为一名边防军人,实现了童年时期的梦想。告别父老乡亲和养育我的家乡,我踏上了从军的征程。临行前,乡亲们的嘱托环绕在耳边:到部队后一定要好好干,要有出息,为咱家乡争光。
理想与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一直向往大城市工作、生活的我,却偏偏来到了祖国的大西北新疆,部队驻守在被世人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西南边缘的茫茫戈壁之中。那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常年不下雨、雪,气候干燥,风沙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距离最近的县城也有70公里。除周边环境差外,水资源也极度匮乏,特别是饮用水,即使打下200米深的水井,也是苦涩的盐碱水。部队官兵及驻地群众的饮用水只能靠巍巍昆仑山冰峰雪岭上溶化的雪水,通过数百公里蜿蜒曲折的叶尔羌河引入。
边疆的工作、生活环境虽然艰苦,但融洽的军政军民和民族关系及那里的风土人情实在让人难以忘怀。新疆有13个民族,各族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驻地当成第二故乡,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和公益事业。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业技术力量薄弱、缺医少药的实际,部队经常派出农、牧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户、田间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医务人员定期为少数民族群众义务巡诊,解决他们看病、治病难的问题;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肉孜节”期间,部队电影队、文艺演出队深入到农牧民中为他们放映电影、电视录像和表演文艺节目,增加节日气氛,活跃节期文娱生活。
新疆地方政府及各族人民也把关心和支持部队建设作为拥军优属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解决驻军部队在营建施工、军事训练、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纯朴、憨厚、善良的维吾尔族群众把部队官兵当作自己的亲人,春节、“八一”建军节之际,他们自发组成蓝球队、叼羊表演队、舞蹈队与官兵共同联欢,庆贺节日。每当新鲜瓜果、蔬菜上市,他们总是先让官兵尝一尝。当地群众婚姻嫁娶,好客的乡亲们也总是把官兵请为上宾。融洽、和谐的军民关系和民族大团结,为边疆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根基。
虽然离开新疆已有十多个年头,但我依旧眷恋着我的第二故乡——新疆,我时常打电话给部队战友和地方上的朋友,了解那里的情况。当得知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新疆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就连我原部队驻地那样偏僻的地方,当地群众都用上了自来水,柏油马路修到了村头,家家户户告别了煤油灯。地膜棉、长绒棉、彩色棉的种植,使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生活富裕了。当我得知这一切时,我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