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变咫尺
市民郭先生的儿子在新加坡留学,他经常用家里的电脑和儿子进行视频对话。郭先生说,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那时家里连个电话都没有,想和外面的亲人联系,都是写信。
如今进入了网络时代,手机、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日用消费品,即使远隔重洋,只要轻轻点击鼠标,便可以相互沟通。
王德善今年81岁,他亲历了通讯工具由信件、电报到手机的变迁。“建国初期,书信是最常用的联系方式。电话是个稀罕物,只有单位才有。”王德善对记者说,“当然,除了书信,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电报也是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1953年,我在单位担任出纳员,当时的单位属于省管,按规定,每天晚上12时之前必须把当日的营业额通过电报发到省里。那时候,每晚都要由出纳、会计统计核算,核对后才能发出。有一次,因为一位同事疏忽,数据有误,连累大家要加夜班重新计算。”
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话开始进入普通家庭。1989年,王德善家里有了第一部固定电话。“那时安装电话手续多,等待时间长,想装电话的人得去排队。不过,它还是没有现在的手机方便。”
20世纪90年代末,手机进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手机也从身份的象征变成了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而随着手机的普及,街头的IC卡电话、磁卡电话也都成了摆设。如今,手机正在变身成为一个全能的娱乐终端:照相、摄像、听MP3、看电视、上网。拥有一部手机,等于把世界装进了口袋。记者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