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士奇:解不开的故乡情结
专稿(本报记者赵雅静通讯员朱大勇)“衣带渐宽终不悔”——年近50岁的丰润区作家协会主席雷士奇,用这句话道出了自己历时三年编纂完成《丰润古诗词汇钞》一书的心情。他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丰润人,能出版这部书是他的光荣和骄傲。
除了文学,雷士奇几乎没有其他的爱好,他尤其喜欢诗词,在他看来,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最能反映一个时代文学水平的高低。2005年,结束了25年军队生涯的他回到家乡,开始从事地方工作,这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专心研究诗词。他曾用5年多时间,创作了1000多首格律诗词,并辑录成册,出版发行。其间,在与丰润老一辈文人的交流往来中,他对丰润诗词文化发展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了解到丰润文脉源远流长,历史上的诗歌创作一直兴盛不衰。历史上,丰润以文化昌明、人才辈出而著称,因科举成就出众而素有“南无锡、北丰润”之说,他为家乡而骄傲和自豪。
2010年,抱着“为家乡人做点啥”的心情,以及让后人更好地传承、光大丰润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心愿,雷士奇在丰润区政府、区文联,以及本地文人的大力支持下,开始尝试搜集整理家乡的古代诗词。
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去逛旧书市场,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中,并通过网络,向收藏者、网友或网上书店购买、征集相关资料,为此他花费了近5万元。诗词的搜集整理都是利用他的业余时间,为此他常常通宵达旦,节假日甚至春节也很少外出,就连亲戚朋友间的聚会都很少参加。在古诗词的搜集整理过程中,要把古汉字翻译成现代字,其中最难的就是资料里的古字、生僻字不易辨认,在他的书桌上摆着厚厚的一摞古汉语字典,有时一个字他查一个星期都查不到现代的写法和含义,为了一个字,他多次托人到国家图书馆考证、校对。诗词整理完成后共50余万字,全部都是他自己录入电脑的,并且先后校对了3遍。
无论多么劳累,多么困难曲折,他的心中总是充满快乐和自豪,当他沉浸在古诗词的搜集整理工作中时,就连身体的病痛都会因对家乡诗词的热爱之情而冲淡。2012年8月,为了完成诗词的第三遍校对,他顶着酷暑连续几天没有好好睡觉,导致突发心肌梗,被抢救了7天,直到国庆节才出院。医生建议他尽快下支架,但是想到印刷厂还等着书稿要印刷,他放弃了手术,出院后仅休息了一周,就又继续开始书稿校对出版工作了。
2013年夏,经过雷士奇3年多的心血浇筑,《丰润古诗词汇钞》一书终于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上迄东汉初年,下至清朝灭亡,时间跨度近2000年间的丰润籍诗人作品和涉及丰润的诗词作品4000余首,共计50余万字,所涉诗人292位,并对每位诗人的生平和作品作了介绍。从诗人的构成看,既有帝王将相、文人学士,也有商贾旅人,僧侣百姓;从诗作的内容看,有的歌咏山川风物,有的抒发志向情怀,有的砥砺节操,有的唱和酬答。其题材之广泛,内容之丰富,堪称为一部丰润文化发展史。许多人看过这部书后,都由衷地对雷士奇说:“你干了一件大事啊!”他说,完成古诗词的整理后,他将接着整理自1911年至今的丰润近现代诗词,继续为助推家乡文化大舞台的打造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和赤子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