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国外游归来后的忧思
专稿 (记者杨盛东) 一位年已七旬的老先生近日去欧洲旅行,一路上有颇多感触。回唐山后,结合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老先生心里充满了忧思。
旅游归来后的一天,老先生乘公交车外出,车上上来两个女孩,她们一上车就抢座,然后眉飞色舞、旁若无人地大声谈论起在国外旅游的收获。一个说去韩国花了几千元买了一个包,韩国姑娘挎着如何时尚,如何让人羡慕;另一个说去泰国花近万元买了金饰品,戴上后感觉身价如何提高了。她们俩的声音非常大,简直是肆无忌惮,全车厢的人都能听见,有人侧目,有人扭头,有人仰视,而老先生只觉格外刺耳。几次他忍无可忍,想劝她们俩小点儿声说话,但又怕遭到抢白,只好保持沉默。
老先生刚刚从瑞士旅游回来。他告诉记者,瑞士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令他非常钦佩,可以用“平和、淡然、有序”来形容。无论是公交车上,还是火车上,年轻人上了车绝不会急于抢座,他们找好座位后往往立刻拿出一本书静静地读,路程短的乘客则往往戴着耳机静静地听音乐,老年人会轻松地翻翻报纸。当然,偶尔也有熟人之间耳语几句,但他们的声音是那么小,小得连临座的人都听不清。有时也有手机铃声响起,接电话的乘客会用极小的声音说话,绝不影响到旁边的人。
最让老先生感动的情景有两个:一次是他乘坐火车从苏黎士到洛桑时,中途上来了一位盲姑娘,她由母亲拉着手上了车。母女俩安静地落座后,姑娘并不因为自己看不到东西而焦躁不安,她只是用耳语非常小声地与母亲交谈,脸上还不时泛出灿烂的笑容,车厢里没有一个人因好奇多看她一眼。另一次在参观日内瓦教堂时,一些中国游客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游客因为好奇而议论起来,声音有些大了,只见一个3岁左右的本地小女孩,坐在台阶上,用两个小手捂在嘴上,不时地发出“嘘”声,提醒那些游客小些声音说话。
老先生的心灵被这两个情景深深打动了。“我直观地感受到了什么叫素质,什么叫修养,什么叫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娃娃抓起。从瑞士公民的身上,我看不到一丝奢华;从他们的眼中,我看不到一丝浮躁与优越感。他们是那么平和,那么淡定,那么阳光又健康,我仿佛受了感染,心情变得无比安静、灿然了。”老先生真诚地对记者说。
“再看看自己家乡一些人的表现,真让人失望啊!”老先生感慨万千,“鲁迅主张‘拿来主义’,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我们要把人家好的东西拿过来,虚心向人家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国民素质才会得到提高,我们的生活也才会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