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姐妹却像姐妹,像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不是雷锋却像雷锋,像雷锋一样伟大高尚。黄各庄镇黄二村“三八优抚小组”——
薪火相传数十载 悠悠拥军帮困情
(施疑 王俊玉 贾晓丹 刘露)8月4日,第83个建军节过去3天,记者在丰南区黄各庄镇黄二村见到了几位年过半百的妇女,她们都是黄二村“三八优抚小组”的成员。黄二村“三八优抚小组”已有45年历史,四易组长,但拥军优属、扶贫帮困的悠悠深情却从未改变过。
谈起四十多年前拥军优属的往事,这些善良的老人神采飞扬,如数家珍。
绣鞋垫、写慰问信,村里的姑娘们对军人格外亲
上世纪60年代,祖国大地上掀起了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学雷锋的热潮。1965年,黄各庄镇黄二村有烈属2户、军属11户、复员退伍军人34名。为把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学雷锋的号召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黄二村妇联征得村两委的同意,成立了“三八优抚小组”,村里8名年轻女团员加入了这个小组,当初定的任务就是为军人和军烈属、退伍伤残军人做好事、提供家政服务。
在外服役的军人们,自然是小组成员最牵挂的对象。姑娘们想,部队不缺吃穿,但小伙子们每天训练,不能及时刷洗胶鞋,要是给他们做几双鞋垫经常换洗,每天干干净净训练多好。多少个夜晚,在生产队干了一整天农活儿的姑娘们,把旧布料一层层打成袼褙,一针针纳鞋垫。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们精打细算,千方百计多做出一双,有的还在鞋垫上绣成图案。等做好了一批,姑娘们再买上几个笔记本,一起寄给在远方服役的军人。
时光荏苒,当年的新兵如今已经年逾花甲,每当回忆起这些当时珍贵的生活用品、纪念品曾给予他们莫大的感动,他们总是感慨万千,有的说,“那时新兵第一年每月津贴只有6块钱,买了牙膏、香皂、邮票等日用品,就剩不下几个钱儿了。一个笔记本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对于那时的我们已经算奢侈品了,我用乡亲们送的笔记本写日记,现在还在家里珍藏着。每每想到乡亲们自己也不富裕,还拿出钱来给我们买东西,我们哪有理由不尽己所能,保卫国家安全!”
战士们多是些十几岁的孩子,从小就没出过家门,刚到部队那阵儿难免要想家。“三八优抚小组”的组员们就经常给他们写慰问信,向他们汇报村里的情况,询问他们有什么需要帮忙事情,鼓励他们安心服役。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这些来自家乡的“鸿雁”,成为战士们最热切的期盼。上世纪80年代,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村里4名在部队服役的战士奉命开赴前线。为了免除这些战士对家乡的思念,“三八优抚小组”成员就到这些战士的家里录磁带、拍照片,连同慰问信和慰问品一起寄给前线战士,给他们带去欢乐和慰问。
军营是“三八优抚小组”最向往的地方。可当年离黄二村最近的部队也有35公里,为了面对面地表达拥军之情,“三八优抚小组”的成员每年“八一”都要到部队去慰问,为驻地官兵送去杯子、背心,帮助官兵们拆洗被褥,还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当时一去就是一天,早上天不亮就蹬上了自行车,晚上天黑了才到家,第二天照常出工干活儿,但也没觉出多累来。”第二任组长宋兰珍说起当年风雨无阻到军营慰问的往事,流露出对峥嵘岁月的怀念。由于部队精简整编和任务的调整,当年3个连的官兵现在只有几位了,但无论人多人少,45年来,“三八优抚小组”对部队的慰问却从未间断。
上世纪70年代,经常有部队野营拉练路过或驻训黄二村,“三八优抚小组”只要一打听到信息,马上闻风而动,争着抢着为官兵们烧水洗衣,缝缝补补。
做家务、当红娘,解除官兵的后顾之忧
拥军优属,不仅要拥军而且要善待他们的家属,不仅要拥戴现役军人,也要拥戴复员退伍和伤残军人。说到对军人家属和退伍军人的优待,“三八优抚小组”的组员苏印玲说:“组员都是妇女姐妹,其实也帮不上人家啥大忙,都是妇女擅长的家务活儿呗。”
村里的退伍军人张祥瑞,在朝鲜战场上左臂中弹,后来肌肉萎缩,基本无法动弹。“我第一次看他的那个被子,就这个色!”宋兰珍指指面前的咖啡色会议桌,“都不知道多少年没洗过。”优抚小组的组员们数不清拆洗过多少床被褥,村里伤残军人、军烈属的家务活儿几乎全被她们包下来。
当年70多岁的老烈属董淑华,儿子在外地工作,日常生活都是小组成员轮流照顾,过年时还陪她包饺子。1978年的一天,董淑华突发脑血栓,说不出话来了。当时,第三任组长李景华和组员梁建双正在她家,她俩用排子车将老人推到1.5公里外的宣庄医院,把老人安顿好,才给老人的儿子拍了电报。两人轮流看护了老人二十多天,给老人洗漱、喂饭。董淑华的儿子赶来后万分感激,拿出50元钱感谢她们救了母亲,李景华坚决谢绝了。被儿子接走时,还未康复的董淑华拽着她俩一边掉眼泪一边说:“你俩……亲闺女……亲闺女……”
1983年,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三八优抚小组”就帮助军烈属、劳力缺乏户春播秋收、经营管理。复退军人董开来家,每逢种、收都有小组成员们来帮忙。组员姐妹们家家都有责任田,可只要优抚对象的田需要劳作,谁也不会先顾自家的。董开来书写了一个条幅敬赠给小组的姐妹:“不是姐妹却像姐妹,像姐妹一样相亲相爱;不是雷锋却像雷锋,像雷锋一样伟大高尚。”
当年村里4名上前线的战士中,有一名战士的婚事因女方父母的反对受到挫折,他们主要是怕这个战士在前线作战有个三长两短的,耽误了女儿的终身幸福。“三八优抚小组”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出面做工作,使这对有情人喜结良缘。
调矛盾、帮后进,妇女们成了村里的“知心大姐”
随着形势的发展,黄各庄镇建起幸福院,村里的老军人、军烈属都被送到那里集中照顾,“三八优抚小组”的成员们逢年过节就去幸福院看望他们。
在部队裁军的大背景下,如今无论是驻军和参军的都比当年少了,拥军优属任务逐渐减少,但“三八优抚小组”一直未散,她们坚持与时俱进,自动将鳏寡老人、后进青年等村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列为服务对象。捐款助困,劝导嗜酒、赌博村民,调解婆媳矛盾、邻里纠纷,组员们成了村里的“知心大姐”。
村里有个烈士的后代,有一段时间游手好闲,偶尔还干点偷鸡摸狗的事。大队对他非常关照,怕他冬天冷,一入秋就把棉花和布送到他家,等优抚小组的姐妹们来做棉被棉衣,但他经常把这些东西卖掉换一点钱花。优抚小组的成员发现这一情况后,就直接做成棉衣、棉被给他送去。宋兰珍告诉记者:“又薄又破的旧被给他扔了,没有被盖他就不卖新被了。棉衣也是按着他的体型做的,别人穿不了,这他才不卖了。”经过组员的感化,他不但改了陋习,还能主动帮助别人,农忙时帮大家照看地里的农机,监督村民不要烧秸秆,谁家有个红白事,也都去帮忙操持。
有一次,村里一对小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吵架,妻子的娘家人来劝架,争论中打了丈夫一下,妻子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婆家非要离婚,两家僵持了两三个月。小组成员了解情况后,先找到妻子听听她的意见。妻子认为俩人没到非得离婚的程度,但希望丈夫接自己回去。组员再找到丈夫,仍在气头上的丈夫坚决不去接。组员又返回妻子家调解,“你丈夫最近工作太忙,没时间来接你,让我捎话请你回去。”善意的谎言,让妻子自己回到婆家,濒临分手的小两口和好如初。
乐助人,贵坚持,让优抚工作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45年来,黄二村先后有37名妇女在“三八优抚小组”这个光荣的集体里工作过,有57个家庭、143人得到过她们的帮助。
李景华是优抚小组的第三任组长,给人拆洗被褥都是到她家。丈夫是个干净人,看到自家满屋的棉絮、虱子,免不了要唠叨几句,李景华总是歉意地笑笑,下次依然“我行我素”。
谢宝双是小组的第四任组长,后来由于外出工作不得不退出小组。2009年,她退休后回到村里,再次加入这个小组。
是什么力量让小组成员几十年如一日拥军优属、扶贫助困,组长们用最朴实的语言诠释:
第二任组长宋兰珍说:“常言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助人为乐,能对社会做点贡献我就高兴。”
第三任组长李景华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为别人做点事,总觉得愧对党员荣誉。”
第四任组长谢宝双说:“党员就得比一般群众奉献得多。”
45年的志愿服务,45年的无私奉献,“三八优抚小组”的行动不但受到乡亲和受助者们的赞扬,也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她们先后被丰南区(县)、唐山市和河北省分别授予拥军优属模范小组、拥军优属先进单位以及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1991年11月,时任民政部常务副部长的多吉才让亲切接见“三八优抚小组”的姐妹们并与她们合影留念。《解放军报》《中国社会报》等媒体都曾对她们的事迹予以宣传报道。
现在,“三八优抚小组”已经由第五任组长王迎新牵头。她是村委会会计、妇代会主任,她在回顾和总结“三八优抚小组”从成立到现在走过的45年的历程时,说:“助人为乐,贵在坚持。现在家家户户条件都好了,重活儿不多了,困难户也都致富了,但也难免遇上为难着窄的事。谁家需要帮忙了,只要一招呼,是不是小组成员都来,我们的队伍空前壮大。我们一定要把助人为乐的传统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