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峪,那31座坟茔
(书明 立里 宝君 振宇)日前,在革命老区迁西县白庙子乡秦家峪烈士墓群,廖庄子中心小学的师生们肃立献花,凭吊长眠在那31座坟茔下的70位革命烈士。
“继承先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时刻准备着。”烈士墓前,红领巾随风飘动,队礼庄严,铿锵的誓言在山中回荡。
秦家峪村位于迁西县景忠山南麓,遵化、迁西交界处,四面山峦环抱。烈士墓群就在秦家峪村南3里远的五道将军山脚的缓坡处。除其他10座坟茔散在别处外,21座坟茔在这里随坡就势,集中排成3排,就像勇士生前列阵那样,保持着严整的队形。
当天,在祭扫的人群中,还有两位秦家峪本村的耄耋老人:段连贺,84岁,耳不聋眼不花;刘印,80岁,身板硬朗。老人动情的述说,将大家带进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
1944年6月5日晚,中共冀热边特委、行署、军区机关1000多人驻进了秦家峪、南杨庄(秦家峪北邻村)和曹窝子(现名新水庄)3个村,秦家峪驻一个营的八路军。子弟兵打仗归来,老乡开门迎接,山村到处洋溢着拥军拥政的鱼水之情。然而,此时的日伪军正在四处追寻我领导机关行踪,伺机穷兵进剿。6月6日(阴历闰四月十六),驻遵化几处据点的千余名日伪军,在东旧寨、铁厂等地集结,从秦家峪西北、正西和西南三路包抄而来,情况万分危急。
上午,八路军侦察员报知敌情后,杨、秦、曹三村所驻领导机关在警卫部队的掩护下迅即向东撤离,留下军直特务营两个连的兵力殿后,阻击来犯之敌。
很快,一个连在村南紧急集合后,拉上五六里外的五道将军山高地,去迎击进剿之敌。下午2时许,指战员与爬到山南半腰的日军主力交火。日军人数众多,炮火猛烈,将我军压下山顶。为迟滞日军进攻,掩护领导机关安全转移,我军指战员凭借仅有的机枪、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顽强地抗击着敌人的猛烈进攻。战至领导机关东去多时,因敌众我寡,我军主力不得不在东大楼山头机枪的掩护下撤至山脚。敌人居高临下,气焰更加嚣张,连续向我军阵地发射了数枚六零炮弹,20余名指战员当场阵亡。至此时,该连已伤亡大半,剩下的一个排且战且向东撤去。
日军见围攻八路军领导机关的狂妄计划落空,便以十倍的疯狂在秦家峪的沟沟壑壑展开梳篦式“清剿”。在村南窝子地,5名八路军伤员落入魔掌,有两名伤员被乱枪打死,3名伤员被乱刀挑杀,又举到半空扔进黄土坑白薯井内。
“战斗结束两天后,上级安排村长杨得山(已故)组织民兵掩埋了八路军烈士遗体。主墓地选在南山第四道将军山脚下的山岗上。我们俩都参加了,记得还有费起、费百奎、秦永常等人。”两位老人痛苦地回忆,“当时,敞门洞(墓地东侧偏上不远处)是存放尸体的地方。天气炎热,尸体已经腐烂。民兵们什么也不顾,将烈士的遗体一一背到墓地,又一一做了简单的整理。尸体太多,来不及做棺材,只好临时从村里收集一些木板,在部分墓穴里砌上几块,每穴放进两三具尸体,再覆盖六尺白布,这才让60位烈士入土为安,形成一个墓群。另外有5位烈士因离此地有好几里地远,便就近挖了墓穴,埋在大梨树峪乱葬岗子。”两位老人还补充说,在这前后的战斗中,还有5位战士牺牲,葬在大梨树峪乱葬岗子1人,坨子北面1人,杏垛子2人,白草地坡1人。在秦家峪,总共有70名八路军干部战士壮烈殉国,埋了31座坟茔。
弹指一挥间,66个春秋已经逝去。在这60多年里,每值清明,都有人自发地前来为烈士扫墓,他们中间有党员、学生、教师、退伍军人,还有退休人员。人们把每座坟头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无一荒草丛生。去年,县政府又在此立了文物保护牌。这块保护完好的烈士墓群,坟茔数和长眠烈士数在迁西县均为最多。尤其令人崇敬的是,这些革命烈士为了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却连姓名都没留下。然而,每一位烈士的英灵都与巍峨的五道将军山融为一体,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秦家峪这个只有126户、425口人,虽然是人均生活水平尚低于全县平均线的革命老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村党支部召开会议,作出了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决定——修葺南山烈士墓群,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筹建小组。全村立即掀起了重温先烈事迹、弘扬革命传统的热潮,发掘并整理了相关的历史资料。与此同时,党员带头捐款,群众踊跃集资,逐级请示,八方求援,目前正在筹建上山道路、烈士碑亭和高标准陵园的系列工程。秦家峪人决心深度开发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用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告慰九泉之下的烈士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