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想过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吗?
□汪庆成
不久前,一位老同志意味深长地跟我说起:“写写孩子教育的问题吧。”
这话使我想起早些时候一位公安部门的朋友也跟我说:“应该好好说说青少年教育问题,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非常严重。”他讲了不少令人震惊和遗憾的案例。
孩子教育问题的确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尤其对于我们目前已经有了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现实情况来说,这个问题更显得尤为紧迫。
孩子教育问题也的确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谁能说得清楚我们到底为孩子付出过多少心血,又到底有怎样的效果?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楚,一个孩子到底应该怎样教育才算得法,才算成功?
关于孩子教育问题,古人有种种说法,专家有种种说法,有许多专著可供学习,其中有许多说法可能是深刻而且灵验的,但普通百姓却未见得能够理解和把握,这需要通过认真学习才能掌握。况且孩子教育问题还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问题,过去的说法未见得真能适合今天的具体情况。由此说来,也许我们更容易了解的是身边人是怎么做的,更容易学习活生生的榜样。
因此,我们从一位普通母亲长达万言的来稿中,精心选择出一部分核心内容,予以发表,试图引起人们对于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和思考。文章中的观点和事实都是作者自身实践和深入思考的成果,表述上又是格外地语重心长,相信会对读者有一定的实际启发和切实帮助。
孩子教育问题是个既古老又永远新鲜的话题。究竟应该怎样教育孩子?这大概是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不同回答的问题。因此,稿中所提观点未见得句句妥当,更未见得适合所有人的实际情况。但我们想,只要其中有一两句话对您是有价值的,那就很令我们高兴了。甚至,只要本文能够引起您的思考,并进而引起您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那就已经是很好的事情了。
我们将就此问题继续进行报道,欢迎读者提供好的采访线索并敬待赐稿。联系电话:15531565216电邮:tsrbsh@yahoo.cn
父母怎样与孩子一起成长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 (孙秀云)看到这个标题,有些父母可能不理解:我们比孩子大20多岁,怎么可能同孩子一起成长呢?父母是要担当教育的角色,是要做导师的啊。
不错,我们是比孩子大20多岁,但是,我们当父母的年龄是同孩子一样大的呀!是他们的出生使我们成了父母,论做父母的资历,我们同样要从一岁开始。
儿子2岁时,我认定他能成为一个伟人;
儿子5岁时,我想他可能成为一个大人物吧;
儿子7岁时,我想他或许在某一方面能有所建树;
儿子12岁时,我盘算着他留学美国时,我可以探亲走一趟;
儿子14岁时,我盼着他到大城市去读书并安家;
儿子16岁时,我希望他好好学习,能在班里保持中上等水平;
儿子18岁时,我算不准他能考到哪,反正我在家乡给他留了一套房子安家。
18年,我的如意算盘拨拉得时快时慢,儿子却在按着他的规律长大,全然不管我的喜怒哀乐。等我停下来喘口气,想起塑造他时,才猛然发觉,儿子已经长大,但并没有长成我心中理想的那样。
这是我在儿子18岁那年写的一段文字,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心酸和无奈。当时正读高三的他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而我也正是在那时候,深刻反省了自己的教育方法,有了很多心得。
20年前他的诞生,使我完成了身份的转变,从为人妻到为人母,地位升了一格,可是从此也陷入了与他旷日持久的“较量”中。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成了一名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我也成了一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至少现在看来。回想走过的路程,五味杂陈,有失有得,经验与教训更是不胜枚举。
我们取得做父母的资格了吗
社会上好多职业都要经过学习、考试、认证才能从事。比如:教师、医生、律师以及电工、会计等等。但是,父母这个职业却是不需要任何考试和认证的。只要两人孕育了孩子,自然就升任父母了。但是,又有多少人开始就学会做父母了呢?肯定地说,大多数都没学会。许多人是照猫画虎,按着父辈的教育方式来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或者是自己觉得怎样合适就怎样教育。都是在实践中学,实践中改正,实践中完善。但教育孩子不是生产产品,产品出了废品,大不了再做一个,孩子的教育如果失误,那是多少钱也弥补不了的。因此我要说,年轻夫妇在决定要孩子的那一刻起,就要学习怎样做父母。
经过20多年的学习和体会,我认为,合格的父母最重要的是要会爱孩子。说到爱,许多人会认为这不成问题,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但我要说的是,不是简单的“爱”就可以了,这个“爱”要影响他一生,要在对他赋予爱的过程中,使孩子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性格品质以及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我认为,具备这三条品格,比教给他多少道数学题,会背多少篇唐诗要重要得多。这三条品格将影响孩子的一生。具备了这三条品格,如果智力较高,孩子就会成为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如果资质平平,也可以比周围的孩子胜出一筹。
我们学会怎样表达爱了吗
在与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会爱,更要学会爱的表达。
先说一件趣事。儿子高一的时候,因为到了关键时期,我这个平常不大关注他吃喝生活的妈妈,也正式当起了生活大管家。一天三餐好辛苦,不过与初中三年都在照顾儿子的老公相比,我还没有夸耀的资本。有一天,我们一家三口与朋友小聚,席间,大家说说笑笑,很是热闹。酒酣耳热间,老公诉起了苦:“儿子,你知道我多不容易,那时候天天给你做饭,一天三顿啊,到了初三,还要给你送学校去,你知道我多辛苦啊,你可要好好学习,别让我们操心啊!”又对在座的朋友说:“哎,你们现在还体会不到,照顾孩子上学多累,可真是不容易呀!”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当时,我趁着有点酒劲儿,反应特别快,转身拉着儿子的手:“儿子,我现在每天给你做饭,照顾你,我感到特别快乐,特别幸福,因为我拥有你这么优秀的儿子,我真的为你自豪。”我那一本正经的神态和故作高深的话语逗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儿子转身对他爸爸说:“你看你,你再看我妈的境界。”席间的气氛一下变得轻松活泼起来。
现在说起来,好像是我的一次成功的调侃,从境界上压倒了老公。其实,这里边确实蕴含了一定的道理,尽管当时我不是有意识这样做的。
我们的许多父母,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懂事,总觉得他们不理解父母的苦心,不体谅父母的辛劳,不知道父母对他的爱。其实,这是错的,真是错的。大多数孩子都是知道好歹的。哪怕是天冷时,父母的一声叮嘱;病痛时,父母的手敷在额头上的温暖;沮丧时,父母的一声鼓励;等等,都会记在心头。更不用说,几千个日日夜夜的悉心照料,衣食住行样样操心,这些对子女来讲,是会刻骨铭心的。但是,作为孩子,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他们是不会将这些挂在嘴边的,甚至于他们还没有生活阅历将这些细细咀嚼。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没有记在,甚至没有感知,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是会珍藏这些记忆的。所以说,父母没有必要总将自己的辛苦、不容易、对孩子的付出挂在嘴边,老是说自己的功劳,总像孩子欠自己许多。没有必要。我们干到那,不说,孩子仍会感知,到他自己能够切身体会的时候,比你说的效果要好百倍。
好好去爱自己的孩子,实实在在地照顾他,关心他,而不要总是提醒他,要求他。试试吧,效果很好。特别是对青春期子女,那些处在中、高考阶段的孩子们。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