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了,土房子
(高富营) 我的家在渤海边的一个小渔村。小时候听爷爷说:“我们村大多数是从山东迁过来的,用芦苇搭一个窝铺,给渔霸当佃户。后来又盖上了‘干打垒’,就有了自己的家。”那就是我儿时的“摇篮”。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干打垒”被下用砖上用土坯盖的房子所代替。我从这里走向了军营,后来又成了我结婚时的“洞房”,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土房子。
多年未回家探亲,不知家乡变成了什么样子,每当躺在床上,一个人常静思,想得最多的还是生我养我的土房子。按照弟弟在电话里述说的情景,脑海里描绘着家的图画。
1999年到来的时候,我领着爱人和孩子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家乡。当汽车驶到村边时,如果不是售票员的提醒,我真不敢相信,那由座座砖房组成的渔村就是我的家。新建的“小区”还有十几栋两层小楼。当然,室内摆设也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大板柜不见了,新款式的家具和电器好像在说,它们在这里等待了我多年。
银色的月光洒满大地,全家人围坐着长叙一夜。时代的变迁、家乡的发展、百姓的家常,对我都是一个个新鲜的故事。当谈起房子时,妈妈唠叨着住低矮潮湿“干打垒”的忧伤,爸爸述说着盖新房的喜悦,弟弟描绘着新楼房的设想。渔村还要大变,我边听边想。
东方露出鱼肚白,在妈妈催促下我躺在席梦思床上,毫无睡意。一轮红日跳出了海面,爸爸领我来到已成“遗址”的土房子旁,我心里不禁有些惆怅。还是爸爸的话打断了我的思绪,指着不远处一块新垫的宅基地说:“那是为弟弟盖楼房准备的。”我思索着,久经风雨的土房子,经历数十年的海风和海浪的冲击,在人们面前赤裸裸地暴露着坑洼不平的脊梁,它再也承担不起渔民们美好的向往。打渔的人不怕风和浪,狂风巨浪铸造着渔家子弟的铮铮铁骨。几代房子的变迁,几代人的拼搏,浓缩了社会发展的前景,谱写了一曲改革开放的雄壮乐章。
信步闪闪的沙滩,远眺点点白帆,捧一把海水洒在脸上。海浪冲开了我的心扉,海风梳顺了我的思绪——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使我们梦想成真。
土房子,是我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