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民居之趣
((本报记者王伊明) 暑期,去农村新民居参观,第一点印象是整齐的街道旁几乎找不到几个能问路的人。陪同的村支书掏出手机说,找人?打个电话就是了。那是迁西县旧城乡北的一个靠近水库的小村,叫巴山峪。从前年开始,村里开展以建设村民中心为主的新民居建设,如今村里一百多户都按规划建成了新民居,太阳能路灯立街头、自来水入户、吊炕普及,成为全县的新民居示范村。支书说,村里四百几十口人,人均收入达到7252元,村里的主要劳动力多数在城里打工,其余的照顾在水里的网箱、地里的庄稼、山上的果树,“不多干活怎么致富?”支书说的主要劳动力是指能劳动的人,并没有年龄、性别界线。
终于进了几户农家,竟发现农户家很少养狗。便是养了,狗也从不出院子。支书说,狗白天吵晚上闹,影响村民生活和睡眠质量,放到街上,又影响卫生和交通,所以村里不提倡村民养狗,但也有养的,那就是个人行为了。院里的农家大嫂说,狗放出去村里要罚的,就是不罚,谁也不去那样讨人厌。养狗的少,养猪、养鸡的更少。大嫂说,住宅里养家畜,卫生问题大,成本也高,得不偿失。村里办了养殖场,建起了超市,保证农村的生活水平,谁还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事?
新农居的院子一般不大,以硬化为主。院外一般都有一块闲地,过去是农民们栽种自用的蔬菜,但现在却更多成了花圃。鲜丽的红月季、粉红月季,幽雅的兰花竞相绽放着,幽香四溢。支书说,院外的地村里不作规定,是农民们觉得种菜费时费工,环境也不如鲜花美观,村里的超市四季提供足够的蔬菜,并为农民补贴一部分费用,所以是既便宜又方便,当然就没有人在路边种菜了。
支书虽然一再重复这里是县里城乡一体化的示范点,但与真正的城市比,差距肯定还很多。但所有来参观的人们都明白:农村一直在努力拉近与城区的距离,城区也应该常常检点自己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