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随感:我也要一“吐”为快
(石强) 近日,我到距家较近的某学院塑胶训练场晨练,感到非常别扭。为什么呢?因为随地吐痰。根据我的观察统计,在一个小时之内,一共不超过40个人的晨练队伍,在那么漂亮的场地随地吐痰者居然达到了一半以上,其中不乏大学教授,真是触目惊心。这不由使我想起人们在其他场所的随地吐痰行为,公园、广场、车站、公交站点、小区、早市,有的甚至在宾馆大厅和餐厅公然开“吐”,而且吐得是那么普遍、那么随便,不分年龄、职业,不管身份、场地,着实令人有些难堪,有的甚至理直气壮,毫不避人,确实不能不让我也一“吐”为快,甚至大声疾呼了。
随地吐痰,是一种陋习,它影响的不仅是人们的健康,更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唐山在变,天蓝了、地绿了、水清了。唐山的发展很快,曹妃甸、南湖、环城水系、十大建筑等正在一步步扮靓着我们的城市,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和期盼。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三年大变样”“三城联创”,一个又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和行动,确实让我们引以为自豪,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有很多陈规陋习亟待改变,随地吐痰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人,如果缺乏基本素质,穿多好的衣服也体现不了高贵的气质;一个城市,如果文明程度不够,建设得再漂亮也不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我认为,城市的形象一方面靠“硬环境”,那就是市容市貌、标志性建筑等;另一方面靠“软环境”,而这方面更多的则是体现在人的文明素质上。
如何让人的素质与城市的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应该从教育、宣传、激励、管制等方面多管齐下。教育应从小抓起,宣传应无处不在,激励应重奖先进,管制应从严从重。一种好的习惯必须从养成开始,而这种养成有时候就需要强制。我们欣喜地看到,治理随地吐痰,唐山的近邻天津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有了执行标准,那就是吐一次罚款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