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专稿]34年,被重温的爱与痛
发布时间:2010/7/30 8:29:52 | 人感兴趣

又是一个7·28,一样闷热的天气,一样萦绕不去的追思与怀念。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7·28,唐山人的情感有了更多宣泄的出口——
34年,被重温的爱与痛

  

  电影——引爆的不只是眼泪

  在《唐山大地震》之前,从没有一部电影得到过这么多唐山人的眼泪和共鸣。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电影让我几次落泪。”7月28日下午,市民李振义红着眼圈走出新华影院放映厅,“地震那年我13岁,弟弟11岁,都是从废墟中爬出来的,看着电影,仿佛又回到了34年前。”

  对于地震孤儿王建军而言,被电影重温的记忆铭心刻骨,“当时的我也是7岁,一夜之间失去了父母和小弟,天下着大雨,我和小方登一样光着脚……”提及难以抚平的伤痛,王女士哽咽了。

  被电影《唐山大地震》引爆的,不仅仅是眼泪。

  看完电影,市民孙树东在第一时间给母亲打了个电话,“天气太热,您和爸要多注意身体,这个星期六我回家看看。”因为忙于生意,孙先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看望父母了,“是这部影片唤醒了我,挣钱不是生活的全部,亲情比物质更可贵。”

  “珍惜生活,珍爱生命!”这是不少没有经历过大地震的年轻人的观影感言。“电影让我对生命有了更多感悟,要学会用感恩的心来看待生活。”唐山师范学院大三学生刘琳说,大地震发生的时候,父亲和自己现在一样大,“以前常听父亲说起地震的惨烈,当那些画面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时,内心非常震撼。和父辈们比起来,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得特别幸福。”

  大地震带给唐山人难以磨灭的伤痛,同时也让抗震精神融入唐山儿女的血脉,正是这种精神指引人们战胜灾难,重建家园。很多市民对影片前放映的新唐山宣传片印象深刻,在1分多钟时间里,短片向世人展示了南湖、曹妃甸、空港城、和谐号、俏夕阳等新唐山城市名片,展现了今天唐山人民的幸福生活。家乡34年间的壮丽涅槃让市民们觉得“身为唐山人,真的很自豪。”

  书籍——透过文字触摸历史

  随着电影《唐山大地震》的热映,一批描写和反映唐山大地震的图书和影像作品出现热销。

  7月22日至8月8日,纪念唐山抗震三十四周年暨《唐山大地震》电影上映主题书展在市新华书店举行。书店企划陈彤介绍,“《唐山大地震》的热映,使很多人开始关注相关历史细节,为了满足读者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唐山大地震,也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新唐山人文精神,我们组合相关书籍,举办了这个主题书展。”

  在参展的30余种书籍中,两部同样名为《唐山大地震》的作品最受市民关注。一部是今年7月再版的钱钢的纪实文学《唐山大地震》,作者当年曾经赶赴唐山参加抗震救灾活动,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灾中奋起的人们。另一部是本土作家关仁山与王家惠合著的小说《唐山大地震》,作品以两姐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着力于人性的刻画,反映了大地震背景下唐山人的“爱”与“情”。

  书展吸引了众多读者,既有古稀老人,也有年轻的80后、90后。“身为唐山人,应该了解唐山大地震这段历史,尽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侯杰告诉记者,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唐山大地震”已成为一段遥远的过去,自己也只是听身边的长辈偶尔提及,这次来书店,就是希望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对当时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了解历史才能面对未来。看到当时全国人民对唐山人的无私救援,就会知道汶川、玉树地震后唐山人的感恩情怀为何会喷涌而出;了解‘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这个80后如是说。

  地震博物馆——收藏过去见证现在

  在唐山抗震34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中国·唐山地震博物馆于7月28日至30日向市民免费开放。本次开放的纪念展厅位于地下一层,展览包括罕见震害、抗震救灾、自救互救、重建家园、科学发展5个部分,共展出400多幅历史资料图片、600多件珍贵实物,并通过7个大型景观复原地震和救灾场景。

  走进博物馆,眼前的一切让人穿过时间隧道回到34年前。照片、浮雕、展板、实物、模型……“太震撼了!”在张家口工作的朱女士趁着来唐山培训的机会,特意到地震遗址公园和地震博物馆参观。“以前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印象,都是从书籍、电视上看来的,不够生动,馆里逼真的场景、现代化的光电效果,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对唐山大地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老开滦矿务局,这是震前的吉祥路……”7月28日上午,一对古稀老人在博物馆内喃喃细语。71岁的刘学敏和老伴儿是来地震遗址公园祭奠亲人的,“以前到了7·28就去路边烧烧纸,现在可以到地震纪念墙给亲人献花,还能到博物馆回顾过去,感谢政府建了这么有意义的公园,让我们有场所纪念逝者、寄托哀思。”

  “妈妈,这么破的房子能住人吗?”在简易房景观前,一个十几岁的女孩问母亲,“怎么不能,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遍地简易房,砖头压油毡”曾经是震后唐山的写照,如今,凤凰涅槃的奇迹早已让这座城市焕然一新。“现在的孩子,恐怕很难体会当时的情景了。”这位母亲微笑着说。本报记者胡杨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2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Published at 2025/5/15 7:19:50,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