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孤儿田金芳:34载拥军情
(记者 徐喆 赵立峰) 她,在唐山大地震中几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成了一名地震孤儿;她,30多年如一日,震后不间断地深入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先后将自己劳动所得的100多万元,用于购买慰问品送给战士们;她,身患绝症,26年里经历了6次大手术,支撑她站起来的就是她留恋多年的拥军事业。她就是河北省拥军模范——田金芳。
七月,一个闷热的傍晚,记者来到田金芳的家——新立庄一处租住的平房内,跟着她走进了一个胡同,推开大门,一张床、一个写字台占据了她不足13平方米的卧室。而占据了更多空间的是一套套拥军演出用的服装、道具和一面面拥军锦旗、一个个拥军奖状……
与“兵”结缘
田金芳的“兵”情结缘于唐山大地震。当时16岁的田金芳被废墟所吞没,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昏昏沉沉的田金芳恍恍惚惚听到上边有动静,求生的本能让她大声呼喊:救命啊,救命啊……没多大会儿,眼前透过一丝光亮,她看到一双沾满泥土还滴着鲜血的双手在不停地扒着头上的砖石和瓦块,战士的手指甲盖都掉了。这位战士扒了她一天一夜,才将她救出。望着田金芳流血的头部,这名战士留给她一顶军帽。“他哪里知道,我头上脸上的血是他自己那双手上的血。他姓刘,是个排长,年龄大概在二十五六岁左右。个子很高,皮肤很黑,很瘦。”田金芳极力回忆着当时的情形。
“没有那位解放军,就不可能有我的生命,这个恩情我永远也报答不完。”找到那位解放军便成了田金芳日后心中的愿望。
可是救命恩人怎样才能找到呢?田金芳先后走访了16个省,36个城市的部队,打探恩人的下落,可惜都没有结果。不过,在寻访的过程中,所有的部队都积极帮忙查找,这种热情深深感动了她,她想到,“恩人就在我身旁,每一位军人都是我要找的‘他’。”于是,她决定以感恩的心回馈军营,踏上拥军之路。
34载感恩路
田金芳的拥军路是从1977年“八一”建军节开始的。那天,她看着在闷热的天气里还在为唐山老百姓援建的解放军,她就想为解放军做点事。于是,她带着自己的小伙伴彩霞和弟弟,到附近的救灾部队为战士们表演了文艺节目。参加工作后,她坚持从每月十几元的工资中省下几元钱,购买慰问品送给解放军,利用节假日给战士们洗衣服、缝袜子。为了更好地挣钱拥军,她边上班,边做小生意,她卖过衣服、卖过小菜、开过饭店,把赚来的钱买慰问品倾囊资助战士、帮助军属。随后,她还成立了拥军文艺团,将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送到军营。从1977年至今,她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倾情拥军,足迹遍布唐山及全国各地的营房和哨所。共为官兵浆洗衣服5000多套,缝补袜子2万多双,先后将自己劳动所得的100多万元,用于购买慰问品送给战士们,并为他们献上精彩的节目。
30多年的拥军路,她一路走来并不容易。现在,她每月的工资仅有590元,每次拥军慰问时,她总是毫不吝惜地拿出几千元钱购买物资。“我的工作就是拥军。只要身体还能动,我还能摆地摊,做小生意挣些钱,就能将拥军工作进行下去。”
爱心永在
大地震让她痛失了亲人,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更大的不幸竟接踵而至。1984年以来,田金芳先后被查出患有乳腺癌和胃癌两种癌症,先后经历了6次大手术,田金芳从死亡线上一次次地倒下去,又一次次地站起来,支撑她站起来的就是她留恋多年来的拥军事业。
2009年大年初一,她到开滦医院骨外科病房看望病人,听说有一名武警战士意外受伤,住院期间需要有人看护。于是,她就主动来照顾这位战士,每天为这位战士洗脸、洗手、洗脚,每天变着花样地做可口的饭菜,希望孩子能早日康复,早日归队。她担心孩子孤寂,还为战士带来一台小型DVD和各种光盘。13天过去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田金芳的细心调养下,战士康复将要出院时,而田金芳却悄悄走了,只留下了在医院伺候战士时的“母子”两人的一张合影。
今年3月31日,田金芳的拥军艺术团来到京唐港边防检查站,进行慰问演出,为战士们送来了价值4000多元的书籍。4月15日,田金芳来到二五五医院的军人病房,为住在这里的伤病军人带来了3700多元的慰问品。7月20日,田金芳的拥军艺术团来到玉田县某部队进行慰问演出,为官兵送去了30台电扇。7月24日,田金芳拥军艺术团又来到唐山边防支队进行慰问演出,为战士们带来了价值3000元的健身器材和书籍。田金芳说:“我了解自己的病情,最近我的身体不是很好。我现在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招募更多的人加入唐山拥军艺术团,为部队为战士多做一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