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叶口日记(20)
7月14日,星期三,晴。
早上收到一封从路北果园乡寄来的信。寄信人赵子政老先生41年前曾来山叶口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这里住了3个多月。当时来山叶口下乡的还有唐山卫校的10名学生,这些学生住了一年多后离开。赵老先生读了我发表在报纸上的日记后,说很想来山叶口看看。他信中提到的人,有的还健在,有的已经谢世,在特定的年代,特定的情境下,每个人都有特殊的经历,所有的恩怨是非,终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淡薄吧,故地重游往往令人欲言又止,感慨万端。
我每天都会上山走一走。兴致高时会把自己临时编的传说讲给邂逅的游客听。我极力卖弄自己浅薄的学识,往往博得游客的钦佩与欢喜。分别时挥手道一声再会,暗笑其实再会无由亦无期。遇到我,也许是他们的幸运,也许只是一场虚假繁盛。而更多的时候我只是拾级而上,信步而下,一路静默无言。有时这静默表里如一,有时内心动荡着风暴,我需要说服自己。我喜欢独自坐在卧龙松下,如一块没有灵魂的石头,听泉声,听虫声,听蛙声,听山禽声,听渺茫遥远的人语声,天籁清音或者人世喧嚣,任松风吹来的,依然被松风吹去。有时觉得幸福如空气,无处不在;有时觉得幸福如山岩上飞溅的水花,带着七彩的光芒,触手可及,但落入手中后却又遁迹无形;有时觉得幸福如机敏警惕的松鼠,偶尔在距我几米十几米的密林间闪动身影,然后倏忽而逝,看得见,摸不着,得不到。我已能够看清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轨迹,也知道稍稍转个弯,就是另一个样子。有些东西越用越廉价,而内心的能量,一部分用来燃烧,一部分用来沉默。
现在山叶口村南平顶山山脚到山腰共有三个卖饮料及小食品的小摊儿,每个小摊儿都可以小赚一笔,一块蛋糕切成了三块。我暗想,做这样不赊不欠的小本生意,我自己也完全能够胜任,忙时交易,闲时读书,不坑不骗,内心安然,多么好啊。许多巨富不就是从卖豆腐脑、摆地摊起家的么?嗯,退休之后还来得及!占得先机的三户村民现在都在想办法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想游客所想,供游客所需,有人炸肉串满足馋嘴的小孩子,有人卖啤酒满足游客把酒临风的需要,有人把冰镇矿泉水为游客送到半山腰,他们都在摸索着各自朴素的经商之道。这块蛋糕以后很可能会继续切分,直到切不下去为止。市场经济的好处在于,资源的配置自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掌控调节,每个行业都一样,从无序到有序,从稀缺到饱和再到分流,总是有人进入,也有人退出,最终相对稳定下来,达成一种供求双方均认可的平衡。
7月15日,星期四,阴雨连绵,时疏时密。
5时30分许,去五彩石谷的小石潭边看荷花。微风吹拂,荷叶与倒影一同摇曳,楚楚动人。水面有几片凋落的花瓣,如小船般四处飘零。它们的尖端桃红色,叶片部分则是白色之上略染些粉色纹理,突然就想到“红颜”这个词,进而心中飘扬起《水中花》凄婉伤感的旋律。《水中花》是我喜欢至极的一首歌,从歌词到旋律,简直神韵天成。之后去村东小河边散步,见王秀花大婶正蹲在河畔洗衣服,于是走过去与她聊天。她告诉我,以前下完大雨后,河水很多,人们很自然地用河水洗脸,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到河边浆洗被面、洗衣服,岸边会晾花花绿绿一大片呢。现在各家都用上了自来水,都有了洗衣机,年轻人一般懒得去河边洗衣服了,但上岁数的人还是习惯来河边洗点东西。王秀花每天上山打扫山路上的垃圾,60多岁的人了,也很不容易。她的感慨很多,最主要的还是游客的素质有待提高,刚刚开放的荷花,就被人摘下,明明垃圾筒就在眼前,但有人偏随手把垃圾扔在路上,有的家长甚至纵容孩子在山路上大便——王秀花希望来山叶口的游客珍惜这个自然风景区。
饭后向王秀花借了块搓板,也去河边洗衣服。我先把衣服泡在水中,但水流太急,我只好顺手用一块石头把水中的衣服压住。最终决定不用洗衣粉,只用河水揉搓一下即可。我的上游,王桂华大姐也在洗衣服,我的下游,想必也有人在洗衣物吧。记者杨盛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