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随感:慎开“谢师宴”
(李一朱大勇)尊师敬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考上学或是学业有成的学子及其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老师请过来,在家里或是到饭店撮一顿,以“谢师宴”的方式向老师表示感谢,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近些年来,日渐铺张的谢师宴却渐渐变了味。
先是繁多的名目,赋予了谢师宴深厚的“内涵”:孩子进入理想学校要感谢老师引导,成绩有了进步要感谢老师教育,想给孩子在班上换个座位,谋个“职位”,也摆开酒宴,感谢老师“照顾”……名为谢师,其实庸俗了师生间纯洁情谊,还给恩师压上了难还的人情债。其次是高昂的价格成了很多家长的负担:大操大办,破费的就不止一星半点,可既是谢师,又不能显得寒酸,更不能输给其他同样谢师的家长,否则脸上无光,攀来比去,死要面子活受罪。再就是棘手的饭局让老师左右为难:去,受邀频繁,难以消受,自己受人之托,难免偏袒;不去,家长好意难拂,更怕人说自己不重视学生——如此疲于应付,尴尬不堪。
毕业之际,感谢恩师不仅理所应当,而且十分必要。但问题是,我们到底该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敬爱之情呢?谢师的方式有很多,学生集资为学校留下实用的教学器械,或给老师送一把挡雨的伞,一个盛水的杯子,一本纪念册,一枚徽章,一张卡片,甚至是发自真心的一句问候,这些简便经济的答谢方式,相较于铺张浪费的谢师宴,既简朴,又不乏真情流露,自然更能让老师感动。
要做到简约谢师,需要各个方面一起努力。一方面,家长应向孩子倡导一种表达师生感情的纯朴方式,知恩图报要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使老师约束自己,坚持原则,主动谢绝谢师宴。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懂得,老师教书育人,求的不是丰厚的报酬,而是学生能学业有成,宏图大展。因此,学生应该发奋学习,成人、成才,不辜负老师的热切希冀,才是对师恩的最好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