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撑起一个家
——丰南区居民高汝萍的孝老爱亲故事
□朱会凤周占领
专稿 家庭是她的支点,爱心是她的信念。踏进高汝萍的家门,房间窗明几净,从外表看,除了你能感觉出主人的干净利索外,看不出这个家庭和其他的普通家庭有哪些不同。可是没有人知道,为了达到像一个普通家庭般的生活,女主人高汝萍是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她悉心照料患病在床的公婆20多年,即使丈夫去世之后,仍然在无怨无悔地坚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最朴实的爱。
今年52岁的高汝萍,1985年与丰南镇四街居民康宝新结婚。丈夫原来在国丰钢铁公司工作。她像所有的新人一样,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刚刚退休不久只有63岁的公公突发脑血栓,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虽然保住了生命,但留下了严重后遗症,腿部没有任何知觉,只能瘫痪在床,大小便都要在床上解决。婆婆年龄大了,照顾老人的重任自然就由儿媳高汝萍全部承担了下来。
为了照顾公婆,高汝萍辞去了在轧钢厂的工作,从自家的平房里搬出来与公婆一起同住。她知道老人身边离不开人,她把照顾好公婆当成了自己的最神圣的工作。突然瘫痪在床的公公,由于巨大的心理落差,性情变得喜怒无常,经常没有缘由的大发雷霆,自己的东西更是从来不让别人动。高汝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知道公公当过教师爱看书读报,就每月买来杂志给公公读,渐渐地,公公不再刁难儿媳,生活上再也离不开儿媳的照料。
雪上加霜的是,2000年,73岁的婆婆因股骨胫骨折做了手术,在这之后,高汝萍既要照料行动不便的婆婆,又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不分日夜,忙里忙外。那时他们全家还住在平房里,每到冬天,手上经常裂着深深的口子。有时里里外外忙活完后,她甚至连口热饭都吃不上。直到2009年搬进位于明珠都市花园的回迁楼房,家里的环境才有所好转。
婆婆是个爱干净的人,高汝萍每隔几天就给老人擦身子,换洗衣服,家里的被褥、房间,始终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天气晴朗时,只要一有空余,高汝萍就推着婆婆出去散步,陪老人聊天。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既劳心又劳力,可是高汝萍从无怨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汝萍成了公婆的依靠。20多年来,婆媳之间从没有红过脸,婆婆更是把她看得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亲。老人逢人就说能有这样的儿媳是自己最大的福气。
命运似乎特别喜欢考验那些意志坚定的人。2010年7月,高汝萍因为肌瘤做了手术,手术一个星期后,丈夫康宝新也被推进了手术室。原来在高汝萍手术之前,丈夫被查出肺癌晚期,为了不让高汝萍担心,丈夫一直瞒着她没说,直到必须手术,才不得不向高汝萍说出实情。高汝萍只觉得自己的天塌了。她在一个人无数次偷偷地痛哭之后,拖着病弱的身体强打精神陪着丈夫挺过了手术关。为了不让公公婆婆担心,她每天谎称自己有事,隐瞒着丈夫的病情在病房陪护丈夫,因为她知道老人是无论如何也经不起儿子肺癌晚期这样的打击的。从查出癌症到去世,康宝新坚持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他共先后做了两次手术,并且在第二次手术后完全丧失了行动能力。高汝萍在家人面前既要强忍悲痛又要精心侍候三个病人,那种心力交瘁让高汝萍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是悲情难抑。
丈夫临去世前一直意识清醒,他只是望着高汝萍,一句话也没有说,因为他知道,妻子会一如既往地照顾公婆,不用他再叮嘱,也不用他再惦记。
从丈夫去世的那一刻起,高汝萍的角色便从儿媳变成了女儿,她要代替丈夫向老人尽孝,因此对两位老人的照顾也是更加细心和周到。平日里换衣擦洗自不必说,公公卧床20多年从未得过褥疮,婆婆的衣服鞋袜也是及时更换。婆婆爱吃饺子,爱吃自家蒸的馒头,高汝萍便常常换着样给老人做着吃。这么多年以来,高汝萍从未自己出门逛过街,即便是出门买东西,也总是要带上婆婆一块出门,让老人顺便出去转转散散心。
多年来,高汝萍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尤其是现在,全家人只靠公公一个人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还要供养正在读高中的儿子上学,生活可谓捉襟见肘,但是,他们却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出了一种患难之情。他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是高汝萍用爱支撑起了这个家。这份爱里有情、有义,有坚守、有责任。这份爱承载了家的希望,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千年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