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精神家园,书写文学历史
——评《丰润作家论》
□马良
杨立元的评论专著《丰润作家论》对以张爱玲、宋之的、李尔重、李瑛、管桦、张学梦等为代表的丰润作家群进行了全面的评论。这部书既有对当代丰润作家群及其作品的总体评析,也有对20余名丰润当代作家的个案解读,从而定位了丰润作家群的风格特征和建构了丰润作家群的理论基础。因作者与书中多位丰润作家都有深厚的交往、交流,加之资料的独具,思考的深入,使得这部书观点鲜明、内容丰富、风格独特,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震撼。
《丰润作家论》将作家与作品置身于大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深度解析,同时与丰润本土地域特征密切结合,使得这本书既是一部文学记忆,也是一部历史记忆;既是一部评论著述,也是一部丰润作家简史。作者从事文学创作与评论几十年,对唐山籍作家尤为关注。书中所涉作家大多数他都有过面对面交流的经历,如李瑛、管桦、陈大远等,张学梦、刘润为等人更与他深交多年。因此,他除深知作家的创作历程和风格,也深谙作家的品性和人格,在书中大量“使事”“用典”,从中使读者可以一窥丰润作家们的文学创作之路与作品风格。例如,他对管桦、陈大远先生的短暂拜访,与张学梦思想和精神上的契合,与刘润为的文学观点争鸣进而发展为诤友,以及对何玉湖、王家惠、刘三伶、张金池、杨永贤等人创作历程进行抽丝剥茧似的梳理等等。书中还刻画出作家们坚韧、执着的文学创作之路。在《战士的歌手,祖国的赤子——李瑛诗歌论》一文中写道:“李瑛的诗歌创作之路不是平坦的,他也和同时代的诗人们一样饱受政治风雨的冲击而屡遭磨难……但作为一个战士,他始终冲锋在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描写杨永贤创作历程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说她的作家梦是一颗种子,而她所读的文学作品则是土地、阳光和水,慢慢地培养和滋养着她,说确切些是在培育着她的文学激情和创作冲动以及最起码的写作本领”。凡此种种,道出的是作家们为文的路径,为人的品格,让读者在他们情感起伏的波澜中、在灵魂生长的痕迹间,在心路历程的映照下,体会当代及未来中国作家最需要的品质,并探寻自己的创作与生活道路。
《丰润作家论》对丰润作家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体现了作者在长期潜心研究与阅读中养成的娴熟的文本分析能力,以及一个优秀评论家所具有的哲学思维品质,对历史的敏感和跨文化的视野。这种特质在对丰润作家群的总体评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将丰润作家作品在内涵上概括为:浓烈的家园意识、鲜明的时代精神、深切的人文情怀、深厚的历史容量、深刻的理性力量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在文中用大量篇幅进行论述和引证。在这一过程中,几乎所有丰润作家都有作品被他引述,哲学的深邃、历史的视角,让评论拥有了睿智的文化品格。
任何一位作家的成长都离不开家乡的土壤,这里是他们的生命之根,创作之源。《丰润作家论》在评价作家时都对他们的恋土情节、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有所表述,他把管桦小说中所出现的唐山真实地名和地理环境描写一一列举出来,将张学梦、何玉湖、王家惠、刘三伶等人的大工业、大地震题材作品进行了深入解读……事实上,杨立元自身就是一名立足唐山、钟情乡土的评论家。特别是近三年来,他连续出版了《唐山作家论》《滦河作家论》《丰南作家论》《开滦作家论》等评论专著,不知疲倦地为唐山作家写评论,并且始终葆有旺盛的创作激情,始终保持着高质量、高水准的创作,从而使他的评论自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自发性。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生活,那么文学评论就是一种生命的表达。阅读《丰润作家论》,其中一个很大的感觉便是作者的阅读量、阅读面之大、之广,让读者惊叹于他对丰润作家作品的如数家珍,并且能够在这部作品中融会贯通,披沙拣金。他的论著不仅是对作品的认真“勘探”与“挖掘”,同时还有对作家创作动机与创作历程的感悟,对作品创作风格和创作技巧的体察。杨立元正是以这种对文学的持续热情和坚定执着,根植家乡沃土,坚守精神家园,不断探索、找寻和传播着唐山的文学记忆,续写着唐山的文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