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潘炳环散文集《天籁之音》的感受
专稿 (梅卫星)初次认识潘炳环老师是在母亲的家中。听母亲说,在父亲病重期间,潘老师多次前去探望,是父亲生前的一位要好的老同事,父亲病故后,他发表文章给予悼念。
初见潘炳环老师,只见他身着白色短袖衬衫,显得格外的精神,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几根银发,一种敬重感由然而生。后来在与他交流中得知潘老师仍是一位文学的守望者,他在写作上的勤勉和文学上的守望精神,着实让我深为感动。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潘老师读高中时就喜欢写作,开始发表文章。在广州读大学时,也经常向报刊投稿。大学毕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幸遇了著名作家秦牧,并开启了他的作家梦。无论在中学当老师期间,还是退休之后,他对文学的依恋和追求,总是念念不忘,与日俱增,义无反顾,一往情深,表现出极为深厚和炽热的文学情怀。
那天潘老师将他的一部新作《天籁之音》赠给了我,于是我一口气通读完了这部作品,心里总是蠢蠢欲动,想写点东西把自己心里那些肤浅的想法记录下来,但又害怕自己那稚嫩的文笔难以形容潘老师那些优美的词句。直到今天,我已克制不住心头的欲望,提起笔,把自己那肤浅的想法表达出来。
潘老师的作品,总能从生活中看到一般人还未曾觉察到的东西,对生活有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总能从纷纭复杂的生活中发现艺术的“灵”点,从矿石中提炼出金。
潘老师的散文,没有花里胡哨的语言,有的就是老百姓的普普通通的话语。你很难发现技巧在哪里。潘老师的“无技巧”实际上是“藏而不露”,“不留痕迹”的那种技巧,看似“无技巧”,骨子里却是“大技巧”。
潘老师本属“大器”,只是“晚成”而已,正如南方的竹子一样,有多粗的笋就有多粗的竹,笋粗竹自壮。潘老师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学识渊博。我这个文学爱好者,要好好的向潘老师学习,要多读书,文学作品要读,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历史的都要读,涉猎广泛的知识领域。写作的人不怕知识多,知识越多,眼越明,脑子越灵,笔下越流畅,写出的作品越厚实。潘炳环老师的创作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潘老师堪称为我学习的榜样,读他的文章你不能不佩服他的学养丰厚。拿他的《天籁之音》文集来说,都是他有感而发写下的文章,内容涵盖了写史、怀旧、记人、忆事、纪游、赏物、评事、品文等等,体裁形式为:随笔、杂文、日记、书信、序跋等,内容五彩缤纷,形式多种多样。在这些文章里,我们还感受到了作者的眼界和胸怀,关注历史、关注人生,关注平民百姓,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
在他的文集中,最多的就是散文,看得出潘老师更喜欢散文。他的每篇文章都散发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情怀,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写,表达作者的纯朴的心愿,这样的散文,就能使人信服和爱好。作品的真实和真诚就能感动人。
潘老师的第一部文集我没有读过,读的只有这部《天籁之音》,感觉是一种精神享受。书中每篇作品,都是他心路历程的忠实记录,也是他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其中,有他成长求学的经过,有他亲情友情的回忆,有他教学实践的经验,也有他读书研究的体会和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为我们构筑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图景。让我们高兴地看到,他记忆中最隐秘、最珍贵的血脉博动了,生命的根系激活了,那些最启人心智的文字再次涌现出来。揭示生存,眷念生命,流连光景,清心见性,是他散文的一大亮点。我祝愿潘老师、潘叔叔身体健康,为我们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