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王”何晓军
(韩建丰、李永合、徐喆)
今年42岁的何晓军,曾是一家制药企业的一名电工,由于企业效益不好,2000年她下岗了。下岗后的路该怎么走,她想了很长时间。当她将在东马庄村创办一所幼儿园的想法告诉家人的时候,全家人一致反对。当过校长的父亲说:“办幼儿园不是简单的事儿,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万一出点儿事儿可担待不起啊!”家人说的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何晓军喜欢孩子,还当过两年的代课老师,她觉得她能行。于是,她说服家人,坚定地走上了创办幼儿园的道路。
说干就干,她把东马庄村老家的门房改造出几间教室,办手续、购买教具、厨房设备……当年8月,幼儿园开园啦!第一个月,幼儿园只招收了本村的15名孩子,老师也只有何晓军自己。乐当“孩子王”的何晓军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有惊险,也有喜悦,虽然很辛苦,但也收获了许多快乐,从孩子们身上真正读懂了字典里的“尊重”。
何晓军介绍说,孩子们刚入园的时候,面对新环境,大都会出现“暂时性的分离焦虑”,看着家长离开幼儿园,有的孩子就会哭,往往是一个孩子哭,别的孩子也都跟着一起哭。最多的时候,她一个人搂着五六个孩子,哄了大半天,才让这些“小天使”不再哭闹。
在这15个孩子中,有一个胖胖的小男孩小胖(化名)总是不停地哭。经过观察,她发现小胖哭闹就是因为在家里比较娇惯。于是,何晓军有意识地锻炼小胖,每当小胖独立完成一件小事以后,她都会鼓励小胖继续努力。就这样,小胖在何晓军的照顾下,一个多月后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哭闹,不挑食,也爱和小朋友说话了。很多家长也看到小胖的变化后,对何晓军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第二年,其他村里的家长也都慕名把孩子送到这里,甚至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把孩子送来。
幼儿园的规模不断壮大,孩子人数也不断增多。何晓军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加宽敞的环境,2003年,她买下了一个农村宅子,用于新园建设。经过多年发展,现在这个幼儿园已经能容纳180多名孩子入园,教职工也发展到13人,硬件、软件相当于国家二类园标准。
2006年正值丰润区实施农村中小学撤并工程,何晓军想在杨官林镇商各庄小学校旧址开办第二个幼儿园。何晓军把这一想法告诉家人时,再次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一个幼儿园就够你忙的啦,两个照顾不过来。
“我就是要把幼儿园在农村开下去,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农村创办幼儿园困难可想而知,由于商各庄小学长期没人管理,破烂不堪,教室也全部成了危房。为节约改造资金,何晓军就动员家人和她一起,整修校园。操场需要用室外地砖,何晓军就自己雇用拖拉机,到工地捡拾淘汰下来的地砖。开始只有60多名孩子入园。托费根本就不够老师的工资。何晓军说,创业之初,春天和夏天还好过,到了冬天,最难熬了。因为幼儿园取暖要烧煤,当时为了节省资金,她自己从别处把煤拉到学校,然后筛好,堆放整齐,为第二天取暖做好准备。
阳光总在风雨后,耐心的管理逐渐得到了农村家长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了二园。二园里有个小男孩,初到幼儿园时不吃饭、不去厕所、不睡觉,每次大小便也不出教室,全都拉尿在裤子里,所有老师都为这个孩子发愁。何晓军就和老师们一起研究办法,并积极尝试。每次这个小男孩把大小便留在裤子里的时候,老师都仔细给他清洗;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老师就喂他吃;当孩子不睡午觉的时候,老师就陪在他身边,搂着他。大家发现,每次小男孩都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一个月以后,在老师们的细心诱导下,这个孩子有了第一次上厕所、第一次吃饭、第一次睡觉……孩子家长看到孩子的变化后,握住何晓军的手激动地说:“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
现在,二园入园适龄儿童达到300多人,教职员工32人。
为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何晓军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科专业和幼教专业,先后到北京及唐山等地参观学习,在幼儿园不定期免费举办教育讲座。何晓军说: “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看着孩子们一点点成长,是我最大的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