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恋电子产品三岁孩子患近视
幼儿教师:父母应与孩子多交流沟通
近日,一位老年读者打电话向记者反映,儿子、媳妇给3岁的孙子买了一部iPad,“里面有款游戏是在快速出现的物品中分辨哪个是水果、哪个是炸弹,孩子爸爸认为能锻炼小孩的手眼能力,但我和老伴都觉得不妥,因为有时孩子玩得不愿意吃饭、睡觉。后来发现孩子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眨眼,到医院一查,近视了。”这位读者说,孩子才3岁就近视了,很是心疼,希望能给年轻的家长们提个醒不要让孩子过早过多地接触电子产品。
电子产品成哄孩子工具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这位老年读者所反映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而且迷恋电子产品的孩子越来越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很多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小孩甚至不到3岁,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则坦言,孩子之所以喜欢上这些“电子保姆”,大多是因为家长想“偷闲”所致。
在北新道附近的一家大型幼儿园门口,来接女儿回家的杨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把手机给孩子玩,主要是觉得孩子太闹腾,“她一玩手机就安静了。”后来发现孩子对手机游戏挺感兴趣,索性就把手机扔给了孩子,这样就可以有时间做自己的事情。“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孩子经常回家谁也不理,就知道玩手机里的游戏,有时还玩得头晕脑涨的。”跟杨女士一样,许多家长表示,以前之所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品,主要是觉得孩子会变得很安静,不会给家长添乱。
“本来只是哄她玩一小会儿的,谁想到她就离不开了。”赵先生对记者说,最开始孩子不愿意吃饭,所以他就用电子产品放动画片,哄着孩子吃。从那之后,孩子每当吃饭时都会以看动画片作为交换条件,这已经让他很头疼了。更让他头疼的是,有一次孩子看见他玩手机里的小游戏,就开始缠着他要手机。“不给她,她就哭。”就这样,他又一次妥协了,孩子开始每天用手机玩“植物大战僵尸”。
控制好时间就不怕孩子沉迷
但采访中也有家长并不担心孩子与电子产品接触。市民许先生告诉记者,00后的孩子是完全网络化的一代,一出生就伴随着各种电子网络产品,“你禁止孩子使用不太现实。”许先生认为,iPad等电子产品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就相当于过去的积木,“本质上区别并不大,对孩子来讲就是玩物,我一开始就和他约定,只有在周末才能用iPad,且不能超过1小时。”许先生还发现iPad除了玩游戏还有学习功能,像下载的《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的电子书,5岁儿子非常感兴趣。“这些书不仅有色彩,还有声音,比普通的书更能吸引小朋友。”
“其实每个时代的家长都有可担心的新事物,像电视机之于70后,游戏机之于80后、90后。到了00后,电子产品的花样更是层出不穷。但面对新事物,一味地抗拒不是办法,比如其他小朋友都在讨论切水果、植物大战僵尸很好玩,你却完全不知是什么,你如何融入群体?所以,到底给不给孩子玩电子产品,如何玩,关键还在于父母的引导,如果自己都经常窝在家里看电脑,那如何给孩子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如果自己都不爱户外运动,又如何引导孩子亲近大自然……因此,给不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给了以后要教会孩子如何使用。”
儿童比成人更易近视
采访中,市眼科医院主任岳向东向记者介绍说,“以前的孩子一般7岁之后才会出现近视,近年来发现,二三岁的孩子都会出现近视眼,这与平时过度玩电子产品不无联系。”
岳向东表示,儿童还处于发育期,生理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控制眼睛闭合的肌肉和控制瞳孔的收缩能力不如成年人,更容易比成年人产生视觉疲劳,而电子屏幕是直接发光体,画面色彩亮丽,不停闪烁的屏幕刺激性大,这种疲劳的积累极易让孩子近视。
“现在眼睛出问题的小患者特别多,每个寒暑假,都是就诊高峰期。”岳向东建议,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家长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孩子使用的时间。幼儿园的小朋友最好一次不要超过15分钟,小学阶段的孩子不要超过30分钟。在接触过程中最好将电子产品的亮度调节到感觉较舒适的程度,比如调节出相对电子产品的光稍弱一些的背景光。除了亮度之外,使用电子产品的距离和持续时间也要控制,使用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保持30厘米以外是比较合适的阅读距离,看电视时则最好距离3米以上。
电子产品“偷”走了亲子时间
“一定程度上,电子产品‘偷’走了家庭教育的亲子时间。”从事幼儿教育近10的幼教老师刘元认为,很多2岁不到的孩子就表现出对电视、手机、平板电脑的热衷。许多年轻家长因为陪伴孩子的时间少而选择用电子产品作替代,给孩子消磨时间,实际上并没有帮助孩子学习到实践技能或锻炼动手能力。
“长期过度看电视、视频等,不仅会造成视力的下降而且会造成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这对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非常不利。”刘元认为, 2岁开始应该教孩子认识家,多进行亲子交流,温馨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微笑的面孔、悦耳的语言、轻轻的触摸,都是宝宝健康成长的前提。“孩子很爱探索,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到户外游戏,从中他会发现很多好玩的东西,久而久之,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注意力就慢慢转移了。对孩子来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大自然、大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这些是任何电子产品都不能替代的。” 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