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信息网
唐山
您的位置:唐山信息网 > 唐山新闻资讯 > 唐山
为残疾孩子建起“幸福之家”
发布时间:2012/4/6 9:20:17 | 人感兴趣

为残疾孩子建起“幸福之家”

  ——滦南县洼里村高淑珍和王国光、严文杰、王利忠、吴立军、魏小尧、任丽华等志愿服务群体14年爱心接力纪实

  记者倪大辉 通讯员张洪鹏姜伯静沈庆

   初春的阳光洒进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一座普通的农家院。

  6间北京平、5间倒座儿,在农村,这个院落很宽敞。但走进去你会发现,每间屋子里都很拥挤,一张张双层床、几个大火炕,上面都铺满了被褥。一间大屋子里,摆放着几十张单人课桌,板凳上坐着一个个肢体残疾的孩子。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38名残疾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在他们心中,这座农家院就是带给他们温暖、快乐和希望的“家”。

  深沉母爱催生“炕头课堂”

  这个“家”的“妈妈”叫高淑珍,一名55岁的农家妇女。14年间,她和王国光、严文杰、王利忠、吴立军、魏小尧、任丽华等志愿服务群体开展爱心接力,免费收教近百名肢残孩子。

  高淑珍话不多,却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说起这个“家”,她毫不避讳当初的私心,“纯粹是为哄我那可怜的儿子不哭”。

  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4岁得了类风湿,辗转全国各地数家大医院,家里欠下一屁股外债,孩子最终还是落下了残疾。儿子的病痛、债务的累加,让高淑珍身心疲惫。然而,更让她痛楚的是儿子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去上学。看着儿子渴望又失落的眼神,高淑珍失眠了。爱吾幼以及人之幼,附近村里那些和儿子有着相同境遇的残疾儿童,也时刻牵动着高淑珍的心。

  为了儿子,也为了和自己儿子一样渴望读书的残疾孩子,没念过几天书的高淑珍做了一个牵绊她一生的决定:在家教这些不幸的孩子!

  1998年4月,她的“炕头课堂”开讲了。5个孩子、4张课桌、1个纸壳涂成的小黑板、借来的旧课本,“老师”是高淑珍硬生生劝服的初中毕业年仅16岁的女儿——王国光。就这样,农家院里传出了“a、o、e……”的声音。

  无私大爱撑起“幸福之家”

  高淑珍收教残疾孩子的消息不胫而走,送往这里的孩子也越来越多。风里来雨里去,接送孩子实在不方便,她索性让孩子们住到家里,免费吃住,免费学习,一个特殊的“家”应运而生。

  从这群患脑瘫、小儿麻痹症、类风湿等病症,三分之一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们住到家里开始,高淑珍睡觉就没脱过一次衣服。每晚睡前,她要给孩子们逐个接尿,拍抚最小的孩子入睡。夜里大约每两小时起来一次,叫醒爱尿炕的孩子小解。冬天,她要给孩子们看好炉火,直到深夜,等屋子足够暖和再把炉火掏掉——她怕孩子们煤气中毒。她为孩子们专门制定了食谱,每半月改善一次伙食,可自己却从没吃过一顿正经的饱饭,每餐都是等孩子吃完,才捡着剩饭剩菜凑合一口。

  “苦点、累点都算不了什么,最让我发愁的是孩子们的生活开销。”本就债务累累的高淑珍,突然又添了这么多张“嘴”,愁!

  为贴补“家用”,除了和丈夫一起经营二十多亩稻田外,她又做起了小买卖。夏天,批来冰棍卖,再渴再热也没舍得吃过一根。到农场打工,同行的小伙子们往返租车,上岁数的她却舍不得3元钱的车费,硬是顶着烈日蹬车子。冬天,孩子们还没睁眼,她就骑车驮着从唐山批发来的日用品,去30多公里外的集市叫卖。有一次,刚赶集回来,车子就坏了,本就又饥又冷又累的她,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捱地往回走,一路上暗自垂泪。“我当时告诉自己别哭,可眼泪就是不听话。”高淑珍说,她挣的钱足够在村里盖个像样的房子,将来给儿子娶个媳妇应该没啥问题,可一想到家里还有一群孩子指望着她,便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

  高淑珍的付出,赢得了家长们的一致认可。有的家长送粮送钱,她一概不收, “我自己有残疾孩子,知道残疾孩子的痛苦和家里的不易。我收一点生活费,家里有困难的可能就来不了,孩子一生的学习没准儿就耽误了。所以我不收费,只要有这口气,我就拉扯着这帮孩子。”

  志愿服务传递“爱心火炬”

  高淑珍用自己的大爱给残疾孩子的心灵洒上了阳光,也照亮了身边的每个人。女儿王国光就是最先被她照耀的人,也是最先传递这“爱心火炬”的人。

  当初,原本就很懂事的女儿看到家中的窘况,放弃了继续求学的梦想,打算去县城打工贴补“家用”。但高淑珍没有文化,为了这群残疾孩子的学业,她硬是说服女儿留在家中“任教”。

  最让高淑珍愧疚的是,为了这群残疾孩子,女儿的终身大事也被自己一拖再拖。在农村,姑娘十八九岁就开始找婆家,王国光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漂亮姑娘,上门说媒的踏破门槛,可高淑珍统统都给挡了回去:“闺女还小,过两年再说。”她甚至还为女儿定下了苛刻得不近人情的择偶条件:不能嫌弃家里的残疾孩子,必须入赘到家里照顾孩子。私下里,她不只一次愧疚地对女儿说:“妈知道你不小了,可你走了,谁帮妈教这些孩子呢?你别怪妈!”从此,王国光再没有走出这个家,她的青春伴随着残疾孩子的成长而一天天流逝。

  这个“家”里,每天都涌动着爱的暖流。一个个志愿者的加入,将爱心一年年传递下去。

  2002年,乐亭县的严文杰在送残疾表妹来这里时,被深深感动。为此,她毅然丢掉县医院的工作,留了下来,一干就是3年。早晨,叫醒孩子,帮他们穿衣、洗脸,看护他们吃饭,喂不能自理的孩子;上课,手把手地教他们写字;晚上,安顿他们逐个睡下;夜里,帮助个别孩子小解——这就是她的一天。

  而邯郸小伙王利忠则是工作之余从一张包螺丝的报纸上看到关于高淑珍的报道后,于2002年5月来到了这里。为此,他辞去了老家待遇优厚的国企工作。这一来,竟成了“有缘千里来相会”。

  同样的爱心,一样的理想,让王利忠和王国光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起。为了这个“家”,除了传授知识,王利忠还到处找活干,电气焊、搬运工、割稻子,辛辛苦苦赚回来的钱全花在了残疾孩子身上。可自己儿子撒娇要零食吃,他非但不肯掏钱,还气得踢了儿子一脚。虽然父母年事已高,可因为舍不得每次几百元的路费,10年间,他只回过3次老家。

  任丽华,这个不善言辞的秦皇岛抚宁县人,于2007年放弃稳定的工作来到这里,已成为孩子们手足情深的“姐姐”。 38个残疾孩子被分成了一年级到初一7个班,任丽华承担了大部分课程。她对这群孩子的爱甚至大过亲情。母亲得了癌症后,父亲几次催她回家,但任丽华放不下这群孩子,只在母亲去世前一个月回家没日没夜地照顾,母亲走后第5天,她就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

  令人感动的志愿者,还有滦县的吴立军、衡水的魏小尧、青海的李原,以及洼里村周边的田大夫(已病故)、才志诚……他们没有薪水,和孩子们一口锅里吃饭,一个屋檐下睡觉,把爱无私地交付给了这些残疾孩子。

  真情付出唤起“爱心汇集”

  高淑珍和志愿者的真情付出引起了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和爱心人士将爱心汇集到了这里。

  “唐山贴吧志愿者”“北京新英才剑桥中心”……在高淑珍家“过道屋”还未刷白的墙壁上,挂满了来自各地的一块块条幅、一张张照片,上面默默地记录着一群满怀爱心的人,记载着他们用爱心书写的感人故事。

  “没有这么多好心人的帮助,我也许撑不到今天”。这是高淑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淑珍虽然能为那些孩子提供一个还算温暖的“家”,但迫于经济条件,有许多东西是她不能给予孩子的。

  现在的6间正房5间倒座儿,是2004年秋天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建起来的,虽然没怎么装修,但孩子们终于不必在狭窄漏雨的旧屋中拥挤了。

  “这十几张双层床,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捐赠的;这台电脑,是唐山的一对年轻夫妻送来的;北京一家律师事务所出钱买来好几车煤,解决了我们一冬的做饭取暖问题……”高淑珍说着这些泪流满面。

  同时,各级政府、部门也在支持关心着高淑珍的“家”。

  滦南县领导来到高淑珍“家”走访慰问,倾听她的意见、建议,询问哪些地方需要帮助,并送去慰问金及书本、衣服等物品。

  中央文明办、省文明办领导到高淑珍“家”进行了慰问,市有关领导也前来慰问。

  中华教育基金网捐献了5台电脑及价值20万元的学习卡。

  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委托老师带来一张写满温馨祝福的贺卡。

  ……

  残疾孩子乐享“家庭温暖”

  《感恩的心》是15岁的刘双最喜欢唱的一首歌,她已经在这个“家”里生活了9年。“因为类风湿,我的手指关节变形,来的时候握不住笔,‘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我练,现在我能写字了。”刘双说,只要看见高妈妈,只要和同伴们在一起,就觉得温暖、快乐。

  14年来,先后来高淑珍这里学习过的残疾孩子有近百人。孩子们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的变化令人欣慰:原来不会走路的孩子,经过锻炼和按摩,能够拄着拐杖行走;原来不敢跟别人接触的孩子,现在和同伴有说有笑;原来不识字的孩子,现在可以阅读书籍……

  这个“家”不仅给了孩子们愉快的生活,给了他们各种知识,还给了他们自尊和自信。

  看着孩子们一天天进步、一天天长大,志愿者们想得更远了:“残疾孩子不仅要学到文化,更要掌握一技之长,希望他们都学到本事,将来能够自食其力。”

  “做游戏啦!”随着高淑珍一声召唤,和煦阳光下的院落里,孩子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在“老师”背上,有的一瘸一拐,他们沉浸到游戏当中,眼神中都充满了希望。

.
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网站备案:冀ICP备18033322号-4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连接 | 留言反馈 | 人才招募 | 网站地图 | 唐山热门关键词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Copyright © 2004-2022 www.china0315.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唐山信息网 隐私政策 服务协议 技术:唐山网站建设
Published at 2025/7/17 12:37:17, Powered By WRMPS v6.5.0(ACCESS)